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轉變——『樺林』給人們帶來什麼?
2005-05-15 23:07:58 來源:東北網  作者:曹曦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樺林佳通輪胎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見智

  東北網5月15日電 題:轉變——『樺林』給人們帶來什麼?

    記者 曹曦

  『樺林』是個品牌,一個輪胎業的品牌;『樺林』是個企業,一個令人回味無窮的企業。在國有企業『一股為大』的歷史上,寫滿了輝煌;在今天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歷史上,寫滿了故事。

  『樺林』到底給人們帶來了什麼?

  是轉變。機制的轉變,觀念的轉變,企業的轉變。

  轉變,讓『樺林』起死回生。

  『樺林』的轉變,讓人回味。

    機制的轉變讓『樺林』脫胎換骨

  歷史記載了一段輝煌。樺林輪胎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樺林橡膠廠,始建於1938年。

  1950年,從沈陽遷到牡丹江,為國營第一橡膠廠,後改名為樺林橡膠廠。

  1995年,進入國家百戶現代企業制度試點企業。

  1999年,成為上市公司。

  『樺林』一直是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的財政支柱、利稅大戶。從50年代到80年代,『樺林』始終是中國輪胎行業的第一名。

  90年代,『樺林』曾在全國500強最大企業排名第189位,其產值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三千分之一。

  『樺林』是牡丹江的驕傲。『樺林』是黑龍江的驕傲。

  1986年,『樺林』在全國第一個引進了年產10萬套全鋼子午胎生產線。『八五』期間,針對制約生產的瓶頸問題,『樺林』又上了50萬套子午胎、水源、熱電、密煉等幾個項目,即樺林的『八五』工程。由於國家政策的調整,資金投入斷檔,企業告貸無門。樺林的『八五』工程給企業帶來了沈重的負債。

  『國有企業綜合癥』讓滿身傷痕的『樺林』雪上加霜。企業老生產線長期得不到改造,生產成本高;1.3萬人的員工,富餘人員多達5000人;管理漏洞多,每年輪胎理賠費用就高達1億元。沈重的辦社會包袱讓『樺林』步履蹣跚。

  2003年上半年,『樺林』陷入了絕境。『樺林輪胎』股票也因連續虧損而被作退市風險警示特別處理,而變成了*ST樺林,成了搖錢樹下的『苦菜花』。

  『樺林』是幸運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全力支持『樺林』的重新振興,經過對20多家國內外企業的考察和權衡,新加坡佳通輪胎(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成為『樺林』合資重組的伙伴。

  2003年7月13日,隨著拍賣師手中的一聲槌響,1.5107億股『樺林輪胎』國有法人股以97893360元的價格拍出,牡丹江市第一大國有企業樺林輪胎股份有限公司有了一個『洋東家』——新加坡獨資企業佳通輪胎(中國)投資有限公司。

  『樺林』重組創造了兩個『第一』:外資企業收購國內上市公司第一例;上市公司向境外投資者拍賣國有股權第一錘。

  脫計劃的『胎』,換市場的『骨』,機制的轉變讓『樺林』看到了希望。

    觀念的轉變讓『樺林』天地變寬

  說到『樺林』,不能不提及的一個名字就是王見智。在企業輝煌時就是樺林集團總經理。後來,他辭職去了南方。幾年後,王見智在佳通公司當顧問,樺林重組後,他又擔任樺林佳通輪胎有限公司總經理。對樺林的這次重組改制,王見智說:『佳通能夠入主樺林,應該是樺林的福氣。』

  『樺林』的重組讓人們疑慮重重。『樺林』人大多是祖孫三代在這個廠子,一輩輩都端著鐵飯碗,忽然之間,賴以生計的鐵飯碗被砸得粉碎,還找了個『洋東家』,很多人都不理解,也想不通。

  『樺林和佳通最主要的差別是理念不一樣。我們用了一年多的時間一直在轉變理念。』王見智說。

  佳通進入樺林之後,對所有崗位實行全員競聘。在儲運包裝乾了10多年的孫麗華迫於家庭經濟條件的壓力,硬著頭皮競聘了清掃員的崗位。放下自尊,為員工清掃出一個乾淨、整潔的空間,靠自己的雙手賺錢,孫麗華也覺得自己的人生價值在實現。『工作是固定的,人員是流動的,現在工作有了壓力,即使是清掃崗位也要認真去做,要在學習中提高自己的素質。』現在已經做到了食堂保潔組組長的孫麗華十分珍惜自己的崗位,也很開心。

  『對於有職業專長的人可以挑選崗位,對沒有職業專長的人,只有崗位挑選你。』『想競爭競聘一個崗很不容易,我們都很珍惜,也做得很認真。』現在,『樺林』的每一個員工都轉變了就業觀念,都在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劉俊卿(右)與員工進行思想交流

  55歲的劉俊卿在『樺林』乾了30年了,在煉膠處一乾就是20多年,當過工會主席、黨支部書記,重組前還是煉膠分廠的主抓生產的副廠長。在剛聽說要改制的時候,他還躊躇滿志,憑借自己多年的經驗,拉開架勢等著應聘煉膠處處長的職務。

  面對落聘的結果他怎麼也想不通,有一萬個不舒服。心理的不平衡讓他去找總經理理論。15分鍾的開導,他還是沒想通。過去自己管著四、五百號人,現在卻聽人家指揮;過去拿工人平均工資的兩倍,現在只拿別人的三分之二。有著老大不願意的老劉在別人的勸說下,競聘了綜合員崗位。

  事實是最有力的證明。以前在國企欠職工6個月的工資,乾活也是白乾;現在,月月開工資,多勞多得。過去的活,都是『你乾吧』,現在的活,都是『我來吧』,職工的乾勁十足,精神頭兒十足,樺林佳通良好的發展勢頭,讓自己看到了希望,有了信心。經過了一年來的思想轉變,劉俊卿慢慢心氣順了。他說:『再有幾個月就退休了,可孩子還在這個廠呢,我是希望廠子一天比一天好啊』。

  『一流的企業做文化,二流的企業靠管理。把它作為一種觀念,可以指導人的行為。最初可能被動地去做,當這種觀念植入你腦海裡以後,就會是主動去做。』自重組後,樺林佳通僅用在員工培訓的上的費用就已達100多萬元。

  觀念不變原地轉,觀念一變天地寬。領導觀念變了,員工的觀念變了。

  樺林佳通上上下下擰成了一股繩。

    企業的轉變讓『樺林』喜獲新生

  機制變了,冗員裁了,包袱卸了,重組後的樺林佳通『輕裝上陣』,僅僅用了4個多月的時間,就生產出全鋼子午胎15萬條,創稅金3500萬元,實現了過去10年未達到的目標。一崗多人變成了一人多崗,上班聊天靠時間變成了切磋技藝,家大業大、拿點沒啥的『大家拿』思想沒有了……

繁忙的生產線

  『樺林』的輪胎又『滾動』了起來。

  佳通的資金、技術、管理、人纔以及市場,給重組後的『樺林』注入了新鮮血液。

  改制前的『樺林』是什麼樣子?員工們說:『進到廠區,沒有聲響,沒有機器的轟鳴,大伙兒也都是懶洋洋的,院裡院外都非常蕭條。』

  改制後的『樺林』則是一派繁忙生產的喜人景象。機器運轉了,員工有笑臉了,廠子有生機了。全鋼制造部的劉永久說:『有些崗位原來幾個人乾,現在減到一個人。一個人乾是活多了,乾完這樣乾那樣,沒有閑的時候。』

  比過去忙了,比過去累了,比過去壓力大了,這是每一個員工的共同感受。曾經承載了太多失望的『樺林』人,在迸發出競爭的意識後創造出了奇跡。

  在樺林佳通,質量就是生命浸入到每一個人的心底。98.6%的合格率是老『樺林』的輪胎記錄,而現在,合格率為99.5%還算是低的。

  在樺林佳通,規定偷盜公司財物,價值超過500元的要開除,低於500元的加倍罰款、工資降檔,而且要扣年終獎。

  在樺林佳通,關系、面子、人情變得蒼白無力。『認真』、『執行』讓條條框框的制度不可動搖。

  在樺林佳通,全鋼子午胎的產能呈直線上昇之勢。由日產500條到800條、1000條、1200條、1400條、1800條連續跳躍,歷史新高的記錄在一遍一遍的刷新。

  在樺林佳通,還有一批特殊的『核心員工』。他們是全鋼制造部成型崗位產量和質量名列前茅者。『當上核心員工,除了每個月基本工資多500元,更是一種榮譽的象征』,核心員工李俊鐸驕傲地說。

  理念、制度、質量、效率、機制,佳通的做法並非一枝獨秀。1995年,『樺林』就是全國首批百家現代企業制度試點企業,『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目標十來年裡從未真正達到。但是在樺林佳通,目標變成了現實。

  『樺林』的重生是個奇跡,在佳通輪胎進入世界十強的同時,圓一個『爭創國際名牌,重振樺林雄風』的夢已不再遙遠。

  『「樺林」是幸運的,「樺林」是耐人尋味的』,曾在『樺林』工作30多年的王見智感慨萬千地說。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