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5月18日電 題:用青春染綠大山--記優秀共產黨員育林功臣孫海軍
20多年堅持不懈,累計造林12萬畝,在伊春市出現了一位令人敬仰的與馬永順齊名的種樹模范孫海軍。
年近花甲的孫海軍,1970年大學畢業後分配到伊春市雙豐林業局采木、育林,一乾就是34年。1983年林業局黨委任命他為福民經營所主管營林的副所長。也就是從那天起,他由砍樹人變成了種樹人。
孫海軍原本是學采運機械的,當他感到營林工作的嚴峻形勢和緊迫任務後,開始轉向學營林,抓育林,向造林不成林的課題挑戰。
他把造林地當作實驗場,潛心鑽研育林知識和技術規程,創造實施了『均勻造林法、直鎬植苗法、整地留樹法、落葉補雲(杉)法、春秋割條法』等造林辦法。福民經營所的人工林造一片、成一片,他的做法被當地人驕傲地稱為『孫海軍造林法』。
按照營林標准,5年保存率達到70%就算好林子,而福民經營所的人工林保存率卻接近100%,孫海軍創造了高寒地區育林高成活率的奇跡。2001年東北林業大學聘請孫海軍為兼職教授,並把福民經營所作為育林科研基地。
如今,福民經營所方圓72平方公裡內的66處山坡、100餘條溝系都重新披上了綠裝。自2001年開始,孫海軍帶領他的生產工組已間伐了2900立方米松木杆,銷售收入達190多萬元。
育樹如育人,短期內看不出個結果,稍不認真就會出現『一年青、二年黃、三年見閻王』的慘象,孫海軍對育林有著深深的責任感。
由於造林費用無法保證,組織勞力成為大面積更新造林最令人頭痛的難題。每年春夏秋季,孫海軍都得挨門挨戶,苦口婆心地動員人們上山營林。20年他走過的山路有8萬多公裡,足跡遍布福民經營所24萬畝施業區。
雙豐林業局原是全國最窮的5個林業局之一,人均工資200多元,曾連續37個月發不出工資。在『北雁南飛』的大潮中,與他同時分配到雙豐林業局工作的8個大學生都走了,而他卻把根紮在了雙豐。為此,妻子張素華1973年同他結婚後就從城鎮搬到了山溝,一呆就是三十多年。現在,擁有12萬畝人工林的福民經營所已經變得『家大業大』了,而孫海軍夫妻仍住在約40平方米的普通民房過著清貧的生活。
2000年國務院授予孫海軍『全國勞動模范』稱號,2001年7月孫海軍同志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02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纔、黑龍江省特等勞動模范。2003年1月孫海軍同志被黑龍江省委授予『廉潔從政』十大標兵稱號。
面對如此多的成績和榮譽,孫海軍說:『林子是群眾造的,成績應該歸功於黨和人民,我只是乾了本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