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消息:記者近日在雞西礦業集團調查發現,近10餘來來,這個國有大型煤礦工程技術人員、高級管理人員、熟練技工流失嚴重,給煤礦安全生產和煤炭企業長遠發展埋下極大隱患。有關專家指出,應加大對煤炭行業人纔的培養,並采取有效措施,為國有煤礦輸送和留住人纔。
國有煤礦人纔流失嚴重
雞西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是國家的骨乾煤炭企業,現有16對生產礦井,年設計生產能力1281萬噸,核定生產能力1203萬噸,煤炭產品主要供應東北三省的電力、冶金等行業。1991年,雞西礦業集團曾創煤炭產量2000萬噸,成為全國第二大煤炭生產基地。
從1992年開始,企業由於多種因素逐步陷入低谷,人纔嚴重流失。據雞西礦業集團總工程師盧連寧介紹,從1992年以來,企業共流失工程技術人員849人,其中高級工程師87人,工程師282人,助理工程師480人。企業現在僅有工程技術人員1846人,佔職工總數的1.28%,嚴重短缺。10多年來,企業沒有進過一名本科以上的煤礦專業畢業生,僅進過一名女大專生。采掘骨乾工人、熟練技術工人流失更多,僅去年就有424人離開企業。
雞西礦業集團城子河煤礦黨委書記孟凡平說,70年代到90年代初,城子河煤礦曾一度人纔濟濟,發明創造了管縫式錨杆等多項技術,在全國同行業中排在前列。但從1992年以來,煤礦共流失工程技術人員56人,其中包括9名高級工程師,現僅剩工程技術人員78人,高級工程師2人,嚴重影響了企業當前生產和長遠發展。
原平崗煤礦黨委書記張玉清告訴記者,全礦正常生產至少需要13名采煤機維修人員和90名電工,但由於人纔嚴重流失,煤礦現在僅有2名采煤機維修人員和10多名電工。發生電力故障後,只能停產等電工處理。全礦的2名采煤機維修工每天早上完成例行檢查後,全天都要等待處理故障的電話,因為人手不足導致煤礦非正常停產是常有的事。
待遇低是導致人纔流失的主要原因
盧連寧分析,近年來雞西礦業集團長期困難,工人收入低是導致人纔流失的主要原因。此外,煤礦專業院校萎縮,使人纔培養出現斷檔。煤炭行業在人們心目中的『苦、累、險、髒』印象也導致煤炭企業很難吸引和留住人纔。
據了解,由於雞西礦業集團長達10年之久的經營困難,導致嚴重拖欠職工工資。截至2003年末,集團公司累計拖欠職工工資平均為35個月,總額達4.2億元,有的煤礦拖欠職工工資長達60個月,工人的基本生活難以維持,被迫離開企業。
由於煤炭行業不景氣,一些面向煤礦的專業學校招生困難,被迫棄煤轉型。在東北的煤炭學院中,原雞西礦業學院現已更名為黑龍江科技學院,阜新礦業學院改名為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專業設置都以當前熱門專業為主。黑龍江科技學院安全工程學院副院長唐國忠告訴記者,2005年,學院采礦專業計劃招生60人,煤礦安全專業計劃招生60人,煤礦專業招生人數僅佔全校招生總數的5%,而以前煤礦專業學生的總數佔全校的三分之一左右。出於從個人發展和待遇等方面的考慮,每年煤礦專業的畢業生大多去南方謀職,極少留在黑龍江國有煤礦。
雞西礦業集團城子河煤礦黨委書記孟凡平等人認為,雖然煤炭行業效益的好轉,國有煤礦人纔流失速度有所放緩,但流失人數仍在擴大,高級管理人纔、成熟技術工人正成為效益好的大煤礦和私營煤炭企業高薪爭奪的熱點。
據介紹,私營煤礦和效益好的大煤礦對聘任的高級技術人員一般每年給予10--50元的高工資,是現有工資的5倍以上。原正陽煤礦采煤副總張振奎在雞西煤礦工作時平均每月工資收入1600元左右,在調入神華集團後,年收入達10萬元。新城煤礦一采區安全副區長毛秀山在原企業工作時每月最高收入1870元左右,被雙鴨山越明煤礦聘請擔任生產礦長後,年收入12萬元。據統計,今年2月份,僅雞西礦業集團東山煤業公司就有近20名技術骨乾和熟練技工被山東魯能煤業公司等煤炭企業高薪挖走。
人纔流失威脅煤礦安全生產及長遠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原雞西礦業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喬洪濤說,煤礦最大的安全隱患就是人的不安全意識和不安全行為。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提高職工隊伍素質。目前,機械化、信息化在煤礦生產中廣泛使用,熟練技術礦工因嚴重流失,有時不能及時到現場指導,而一線采掘工人以農民協議工居多,知識層次低,安全生產得不到有效保障。
盧連寧說,人纔流失已導致雞西礦業集團工程技術人員出現斷檔,接續困難。近兩年,全公司采礦、機電、通風等主要專業人纔缺口約200人,個別專業已經沒有接班人,基層一線技術人員有1/6沒有技術職稱。企業現已采取與黑龍江科技學院聯合辦學、招收委培生等方法培養人纔,並為留住現有人纔實施了多種優惠政策。人纔問題能否妥善解決,是企業未來發展的關鍵。
一些基層煤礦管理者認為,煤炭企業要吸引好留住人纔,就要增加安全投入,改變煤炭行業在人們心中的『苦、累、險、髒』形象,使工程技術人員無安全上的擔懮,願意來煤礦工作。此外,要提高礦工的待遇,縮小煤炭行業與其他行業、國有老礦與效益好煤礦的收入差距,讓技術人員安心在國有煤礦工作。
喬洪濤建議,實施國有煤礦人纔戰略應雙管齊下。一方面國家應對煤礦工程專業招生采取扶持政策,擴大招生數量,從源頭上增加人纔供給。另一方面,企業應采取待遇留人、政策留人、感情留人、事業留人等多種方式,穩定人纔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