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農村醫療人纔『缺失』再調查
2005-05-24 09:47:27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衣曉峰 黃春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5月24日電 方正林業局醫院的人纔困境是全省基層醫院的縮影;杜爾伯特走出成功的一步:與哈爾濱醫科大學『聯姻』,培養留得住、用得上的實用型人纔。

  近一年來,方正林業局醫院先後『流失』了15位學歷高、技術強的骨乾醫生,他們紛紛去了海南、溫州等地的大醫院。醫院負責人懮慮地告訴記者,走掉的醫生數量佔到醫院醫務人員總數的1/5。醫院因此元氣大傷,每天的門診量銳減50人次左右。

  留不住人是機制的因素,還是環境的左右?隨著調查的深入記者發現,方正林業局醫院的人纔困境是全省基層醫院的縮影。而只有破解基層衛生人纔匱乏的難題,纔能根本解決農民看病貴、就醫難的社會問題。

  農村衛生人纔嚴重『貧血』

  據了解,黑龍江省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網,承擔著大部分農民的預防保健和醫療服務,特別在邊遠貧困地區,縣、鄉醫院更是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幾年,由於高學歷的醫學畢業生分不到縣裡,即使少數本科生分到了縣醫院,他們工作不到三五年也都想方設法地離開,而在鄉鎮衛生院有中專學歷的醫生已屬鳳毛麟角,加之已有的農村醫務人員進修學習的機會很少,因此,農村衛生人纔『貧血』現象十分嚴重。

  據國家衛生部的統計數字顯示,2003年末,我國有鄉村醫生和衛生員86.8萬人,平均每村的鄉村醫生和衛生員僅1.25人,每千農業人口中鄉村醫生和衛生員0.98人。

  一位在農村工作了多年的衛生管理者說,10年前,農村衛生的主要問題還是缺醫少藥。現在不同了,現在基層醫院最缺的是新知識和新技術,歸根到底是缺人纔。因此,一些鄉鎮衛生院幾乎是可有可無,只能治一些感冒發燒的小病,打點滴對這些醫院已算高難技術。

  記者從省衛生廳了解到,目前黑龍江省鄉村醫生中取得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約為45%,其中大專以上學歷的只佔13%。按照國家的要求,即實現2010年所有鄉村醫生都成為執業助理醫師的目標,差距仍然很大。

  杜爾伯特:一次『輸血』嘗試

  4月15日下午,當記者趕到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克爾臺鄉衛生院采訪時,院長張子民正在為一位病人做子宮肌瘤手術。一個鄉衛生院能做這種並不算小的手術!張子民對記者的驚訝不以為然。他說,像疝氣、宮外孕等以前只能由縣醫院完成的手術,現在該鄉衛生院都能做。張子民還告訴記者,以前衛生院裡的醫生只有中專生,現在,8位工作在一線的醫生中,已經有5位大專生了。

  為什麼在基層醫院普遍存在的人纔困境,在這裡卻不存在呢?這緣於10年前的一次成功探索。

  據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衛生局局長韓志明介紹,1993年,現任省衛生廳廳長的金連弘還在哈爾濱醫科大學工作時,被派到該縣掛職任科技副縣長。針對當時農村衛生狀況,金連弘提出這樣一個解決之道:由哈醫大為該縣定向培養一批農村衛生人纔。生源來自該縣的應屆高中畢業生,通過考試錄取後,在哈醫大學習3年,畢業後可獲得大學專科學歷。按照要求,他們原則上要回到鄉鎮衛生院工作,只要不離開本縣,就可享受大學生待遇,按乾部編制管理。這一建議當年開始實施。

  1996年,24名專科生從哈醫大畢業。如今,近10年的時間過去,24人中除2人隨家遷到外地,1人自謀職業外,其餘21人都成為當地醫療骨乾。其中3人在縣級醫療機構工作,另18人分布在全縣的10個鄉鎮衛生院。

  韓志明說,這24位大學生對該縣農村衛生事業的影響很大,原來鄉鎮衛生院多是師帶徒或自學的醫務人員,知識老化、觀念陳舊。大學生們改變了農村衛生隊伍素質低下的歷史,帶回來了新知識、新技術和新觀念。10年來,該縣的農村產婦住院分娩率從20%上昇到99%;嬰兒死亡率從67.7?下降到15?。

  農村醫療人纔不須高學歷,只求踏實實用

  省衛生廳廳長金連弘說,杜爾伯特的探索讓我們認識到,農村衛生的主要任務是計劃免疫、預防疾病和治療常見病、多發病。農村真正需要的衛生人纔並不是學歷越高越好,而是學歷和技術適當的全科醫生。以農村的現實條件來看,高學歷的人纔也難留下來。所以今後我們培養的農村衛生人纔,將由偏重培養大中專人纔轉向側重於培養留得住、用得上的實用型人纔。

  如今,杜爾伯特的這一探索已呈星火燎原之勢。

  日前,記者從省衛生廳獲悉,今年黑龍江省衛生系統將全面實施『村村大學生培養計劃』:在今後的5年內,為全省944個鄉鎮輸送千名擁有大學專科學歷的鄉村醫務人員。這些學員不遷移戶口,不改變現有身份,保證畢業後回到農村工作,使之『上得來,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此外,今年我省還將實施農村衛生人纔培訓工程,即對全省的鄉鎮衛生院院長、鄉鎮衛生院傳染病主檢醫師和鄉村醫生進行全面培訓。到今年底,全省27119位鄉村醫生都將基本完成培訓。

責任編輯:朱丹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