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龍哥龍妹離土創業闖天下
2005-06-14 02:42:16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胡 玥 楊建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14日電 題:龍哥龍妹離土創業闖天下

  背著行囊,帶著對故土、家人的眷戀,懷著對未來生活的無限憧憬,哈爾濱市數萬龍哥龍妹,義無反顧地踏上他鄉土地,打工、淘金、創業、紮根……靠智慧、靠勤勞,從身無分文的農民工、打工仔,成為小老板、企業家、名廚、小翻譯。近日,記者連線身在浙江嘉興、首都北大、天津等地『闖』天涯的龍哥龍妹,講述他們艱苦創業的經歷……

  阿城烤燒餅

  烙紅嘉興周邊縣

  昨天,當在外打工4年,話音滿是浙江口味———來自阿城平山鎮雙河村七棵松屯的趙志標接到記者電話時,簡直不敢相信。當記者不得已把雙河村主任的名字說出來後,他纔驚喜地用家鄉話跟記者嘮起來。

  家裡一個人不到1畝地,生活窮困,是4年前老趙全家出來闖蕩的最大原因。出來的前兩年,他落腳上海,這兩年纔來到嘉興。4年了,老趙感觸最深的就是,外面的世界跟家鄉比,經濟發展速度、農民富裕程度比想象中差距還要大。

  他說,浙江農村沒有一個閑人,男女老少都在打拼、乾活、掙錢,髒活累活不挑不揀、啥錢都掙。拿他所在的平湖,一個小小的縣級市,家家住的都是樓房,住二層樓的是窮人,住三屋樓以上的纔算富裕戶。而在家鄉一年除了120天的無霜期能看到農民在地裡乾活,其餘時間都被鄉親們打牌、閑聊佔用了。

  老趙說,目前他家光靠賣燒餅、酥餅,一年就能賺南方人五六萬塊錢。每天雖然從早5時乾到晚12時,很累,但總比在家沒事乾、打發時光強多了。令老趙最遺憾的是,出來闖蕩的時間太晚了,如果早出來十年,也成老板了。

  提起老趙的燒餅,用他自己的話說,那真是沾了家鄉『東北』的光。因東北糧食好吃,他的小燒餅用的油、面全來自東北,燒餅店也打出東北特色的招牌。加上全家人用東北人特有的真誠、豪爽來迎接每一位顧客,最終贏得好評。現在他打制的燒餅,一天銷量2000個,不僅平湖市人吃他的燒餅,嘉興所屬海寧、海岩、嘉善等周邊縣(市)人都吃他的燒餅。

  老趙說,他們屯有60多戶村民,80%的人家目前都在全國各地烙燒餅。靠烙燒餅發家的,他還算不上大戶,遠在深圳的弟弟已經年收入10萬餘元,買了車,有了房子,今年還要成立個食品加工廠。

  雙城小保安

  曾經給連戰當警衛

  『已經為數十位國家元首做過隨隊警衛了。』提起在北京大學保安部特勤隊當保安,雙城杏山鎮富山村黃姓屯的黃俊強,話語間透著幾分東北人的自豪與爽快。

  能在北大當保安,特別是執特勤,22歲的黃俊強是幸運的。因為這份工作,讓他有機會為冰島、委內瑞拉等數十位國家元首做過警衛,還與孫悅、畢福劍等影視名星『面對面』接觸過。

  4月29日,是小黃和特勤隊14名隊員為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一行負責警衛的日子。早6時30分至下午13時,小黃跟在訪問團後面寸步沒離。人山人海、盛大的場面是小黃這輩子從沒見過的,更別提零距離與焦點人物連戰擦肩而過了。『連戰進入北大演講樓時,我就站在門口迎接連戰一行。』作為14名特勤隊員中唯一一名黑龍江人,小黃覺得替家鄉人爭了光。

  曾在哈爾濱送過《新晚報》、工大食堂賣過飯的小黃,骨子裡透著股靈勁兒。早在14歲從家出來闖蕩世界的他,臉上歲月的痕跡讓他變得格外成熟。

  小黃說:『農民工不都是傻傻的,只要善於把握機會,總是有希望的。』

  在北京的日子裡,小黃除了在北大執特勤感到充實外,北大學子的精神面貌和纔華學識,更讓他內心深處受到極大震動。他說,過去自己在屯子裡被大伙戲稱為『聰明人』,出來之後纔感覺到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每天執勤結束後,他自己也常常陷入無限的空虛之中。特別是目睹著從家鄉同來的203名老鄉因受不了這樣、那樣的挫折而選擇逃避,重返家鄉時,心中更生出莫名的痛楚。不過,小黃堅定地說:『只要心中有夢,一定能看到光亮。自己所在特勤隊的中隊長,就是在當保安期間,拿下成人高考法律、中文兩個本科文憑的,為自己、為家人他一定要闖出條路來。』

  依蘭名大廚

  京濱飯店亮絕活兒

  下館子,點道『鍋包肉』,香甜酸脆。可有誰知道,就是這道菜竟讓依蘭農民工徐誠在偌大個北京城闖出了名堂。因為徐誠在京城餐飲業的知名度,『依廚』這個農民工的招牌也在外埠叫得格外響。

  在京城已摸爬滾打近14個年頭的徐誠,稱得上是農民工的『前輩』了。現在身披『中國烹飪大師』、『國家特級廚師』、『中國飯店協會會員』等數個頭銜的徐大廚,已由當年的切墩兒、洗盤子的小打工仔,坐上了北京三星級飯店———京濱大飯店行政總廚的第一把交椅。

  回憶起14年前,孤身闖北京城時的情景,徐大廚不堪回首。他說:『沒有汗水、沒有付出,誰也不會成功,農民弟兄更要加倍吃苦流汗。』

  一邊給飯店打雜,洗碗刷盤子,搞衛生,一邊當學徒工,跟著人家學藝。這樣的日子一乾就是三年,一個月50元錢的工錢,沒能讓認准做廚師這一行的徐誠退縮。別人下班了,他就在夜間找來大蘿卜、白菜練習烹飪和雕刻的技術。沒機會上灶掄大勺,他就自己買來各種調料,一次次按著師傅們的技法做給自己吃。普通的鍋包肉,他非得把它改良,做成一道讓客人來京濱飯店必點的菜。

  自1995年,徐誠獲得國務院機關事務局舉辦的烹飪青工大賽第三名後,各種獎項接踵而來。在師從中國烹飪大師張金坡後,經過努力,徐誠創作的『酥炸針蘑』、『京濱全肘』、『鍋包肉』等8個熱菜被中國飯店協會認定為中國名菜。

  現在,不斷有人想用房子、車子、高薪把他挖走,但徐誠都拒絕了。他說:『老板對咱不錯,人不能光看錢。』就這樣,每次面對誘惑,徐誠都用農民工特有的憨朴回絕了。

  今年『五一』,徐誠把父母接到了北京,媳婦也是來京打工的『龍妹』,孩子三歲了,工資收入已超小康的一家人,在北京過著幸福的生活。

  賓縣民工團

  俄羅斯賺了洋錢

  賓縣人能乾、手藝活兒好。對外勞務中如今提起賓縣民工團,那真是名聲在外,不僅國內叫得響,在國外更是牆裡開花牆外香。帶著這份殊榮,4月又一批出國打工的賓縣農民工遠赴俄羅斯搞建築,賺洋錢了。

  賓縣農委副主任朱廣文介紹,今年該縣去俄羅斯搞建築的農民工已經走了三批,這批就有115人前往俄羅斯的奧姆斯克市。他們在那裡從事一年的建築工作,每月工資2400元至3000元不等,這些人多是精通瓦工、油工、木工手藝的農民工,來自賓縣各個村屯鄉鎮。目前,在俄羅斯,賓縣農民工已經在當地留下了許多建築物,如中國大市場、奧姆斯克市政府辦公樓及商貿大廈等。

  提起這個團體的『頭兒』———吳青路,在賓縣人心中那是個能耐人。11年前,他只身來到俄羅斯,承包大片地,種蔬菜。靠種地攢下第一桶金後,他在中國和俄羅斯間搞起了服裝、皮貨的商貿往來。隨著買賣越做越大,他逐漸成為中國人在俄羅斯的實力派人物,進軍到俄羅斯的房地產開發中。目前,通過他賓縣已有500餘人在俄羅斯從事建築工作。

  在這批農民工中,23歲的石勇格外引人注目。作為該團小翻譯,他已是第二次出國了。第一次出國是在幾年前,跟著在綏芬河和俄羅斯做服裝生意的姑姑去的,起初只想學習一下俄語,沒承想在給姑姑站床子過程中,卻『開發』了自己的『生意腦袋』,跟俄羅斯人談判、進貨、算賬樣樣不含糊,兩年下來幫姑姑賺了一大筆錢。

  『想賺大錢還得做生意,自己乾,我這次主要就是去探路子,聽說那邊有個中國大市場,肯定有機會發財。』石勇對未來充滿希冀。

  要致富,出勞務。走出『家門』,跳出『農門』,跨出『省門』,衝出『國門』,我市新一代農民的傳統觀念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不再故土難離,他們開始盯著外域市場,越來越多的農民兄弟開始了離土創業的艱苦歷程。他們的足跡遍布全國各地,直至海內外的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北非、俄羅斯等地。按照今年我市轉移農村勞動力100萬人,轉移勞務收入實現40億元的目標,農民今年人均將增收800元。

責任編輯: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