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6月16日電 在此次高層論壇上,作為中國國際科技合作協會副會長的孫萬湖,憑借多年對俄工作經驗,總結了10多年對俄科技合作的特點:
-按照平等互利原則開展
務實和追求經濟效益成為雙方最大的共識和共同努力的目標。雙方政府有關部門、科研生產單位和科技人員越加注重知識產權保護,技術轉讓的價格趨向合理,雙方科技人員的交往也越加符合國際慣例,平等互利和雙贏的觀念也越來越強,進一步推動了中俄科技合作並使合作逐漸規范起來。
-合作有很強的互補性
俄羅斯基礎研究水平較高,擁有一批待產業化、商品化的科研成果、專利和技術訣竅,但缺少科研成果轉化的資金和產業化的環境和機制。而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較快,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市場機制不斷完善。正是由於優勢互補,中俄雙方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技術和人纔的交流,達到了共同發展和雙贏的目的。
-向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商品化發展
建了一批科技園和產業化示范基地。如煙臺中俄高新技術產業化示范基地、浙江巨化中俄科技園和黑龍江中俄科技合作及產業化中心。目前中俄科技園已經開始運營。中俄兩國政府都積極從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
-進入技經結合、技貿結合階段
現在的中俄科技合作已進入到中俄合作雙方有較明確的目標、將合作的重點引向高新技術並實現產業化、商品化和國際化領域的合作,即實實在在地開展技經結合、技貿結合的合作。
-技術創新領域合作漸成重點
為了推動中俄雙方在技術創新領域的合作,2000年,中國科技部專門在『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中設立了『中俄高新技術產業化合作專項基金』,資助中國科技型中小企業對引進俄科技合作項目進行消化吸收,這項措施已取得了可喜成果。根據中俄於2001年11月簽訂的創新領域的諒解備忘錄,2001年雙方成立了局級創新工作組。這將有力地提高科技合作在加強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中經濟領域合作的作用。今後雙方合作的重點是進行具有較大創新意義的科研開發項目的合作。
-政府間科技合作發揮主渠道作用
一年一度的科技聯委會例會使中俄雙方能從政府層面研究、分析中俄科技合作現狀和合作中產生的問題,探討有關推動雙邊科技合作的方針政策,確定新的合作領域和機制。
-民間合作大有可為
幾年來省、市、自治區領導紛紛率團訪俄,為引進技術和人纔,為擴大雙邊經貿、科技合作尋找合作伙伴,開闢合作領域,從而促進了企業之間、科研院所和大學之間以及行業協會、民間社團之間開展各種形式的合作,為中俄政府之間主渠道合作注入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