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29日電 很多企業家都有過這樣的感嘆:企業之間的競爭,最終就是人纔的競爭。對於醫療企業而言,尤其是民營醫院,的確正在飽受人纔缺失之苦。前不久,哈市某民營醫院的一位老總十分苦惱地告訴記者:『沒想到,在哈爾濱,請幾位醫大的退休教授來坐診,都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而現在,當記者提及『醫生走穴被嚴管』的問題時,這位民營醫院的老總則連連搖頭,『人纔問題太讓人鬧心了。』記者在對其他幾家民營醫院的采訪中,聽到的幾乎也是同一種聲音。
『名醫荒』成了『燃眉之急』
請外地專家到本地來出診,這實際上已是民營醫院用了幾年的招數。第一,請來的專家多是有名的教授、知名人士,緩解了醫院本身的人纔缺乏問題;第二,『外來和尚會念經』,有的患者總希望外地專家會帶來什麼稀世良方,前來就診。於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外地專家會診』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民營醫院的『撒手?』,是招徠患者的主要辦法。
然而,如今的民營醫院在人纔問題上則真正碰到了難題:本地專家難找,外地專家難請。據了解,哈市幾家大型國有醫院,如醫大的幾所附屬醫院、省醫院、市醫院及部分市級專科醫院,都已成為名牌醫院,在技術實力、醫院規模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知名度,醫院效益十分可觀,因此,這些醫院的『大牌醫生』在獎金、津貼等收入方面並不低,他們甚至在退休後也樂於被返聘回本醫院工作。這就使得哈埠民營醫院在招聘『大牌醫生』時,遇到了一定困難,首先,民營醫院即使用高出3倍的工資也難以挖來這些專家,因為專家們的要求可能比這要高得多;第二,如果工資過高,對於剛剛起步的民營醫院,也增加了一項難以承受的成本,況且,醫院的規模還需要不斷擴大,需要不斷的投入。由此,哈市的幾家知名民營醫院都有苦衷,他們認為,哈爾濱的醫療市場競爭已經十分激烈,而技術實力是競爭的關鍵,知名專家的缺乏尤其成為民營醫院打造名牌醫院的一大障礙。
對此,有業內人士指出,民營醫院應該盡快形成品牌醫院,即形象知名、客戶美譽、服務周到等等,具有相當的品牌價值。但民營醫院在形成品牌醫院之前,必須首先成為名牌醫院,也就是擁有一定的技術實力。可恰恰就是缺少了人纔,缺少了技術實力,一些民營醫院在品牌醫院的建設道路上已經步履維艱。
禁止『走穴』點了民營醫院的『穴』
沒有辦法的辦法,就是請外地專家來會診。可就在醫生夾著包奔跑於各家醫院的『走穴風』盛行之時,衛生部出臺了《醫師外出會診管理暫行規定》,此規定從7月1日起實施,將嚴格管理醫生『走穴』現象。
該規定在會診邀請程序、會診地點等方面都做出了詳細規定。這些都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醫生『走穴』的負面作用:首先,醫生『走穴』治療的病人,大多是小醫院治不了或者治療不理想的病人,難度一般較大,但基層醫院的手術條件較差、人員配備良莠不齊,『走穴』的醫生對院內情況不了解,這些無疑增加了醫療的風險。其次,大醫院緊急搶救很多,倘若專家頻繁『走穴』,一旦遇到緊急情況,就會延誤救治。第三,基層醫院為增加收入,積極請名醫出診,但又不負責『走穴』醫生該繳的所得稅,致使偷漏稅現象嚴重。當然,『走穴問題』被嚴管後,『會診風』勢必會大降,民營醫院將再一次實質性地遇到人纔問題:因為人纔缺乏而吸引力減弱,患者減少。
尋覓解決『人纔之痛』良方
民營醫院出現在哈市是最近幾年的事,到目前只有和平、東北等少數幾家具有一些規模,但真正與哈市幾大國有醫院相比,實力還有很大差距。由於政策等原因,民營醫院在很多地方顯得『先天不足』,技術、設備、資金等都是民營醫院發展道路上的一道道『坎』,而醫生資源尤其是名醫的稀缺,更成為民營醫院最大的心病。
業內人士指出,國家對醫生『走穴』的治理是應該的,畢竟這是整頓醫療秩序的一項有力舉措。在此新形勢下,民營醫院不能『坐以待斃』,必須認真對待醫療人纔問題,發揮民營醫院體制新、經營靈活的優勢,盡快拿出有效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從根本上說,民營醫院的存在和發展是大勢所趨,哈爾濱的民營醫院應把實施『禁止走穴令』當作一次難得的機遇,重新制定人纔政策,創造更優越的環境和條件吸引更多的名醫加入,按市場經濟規律打造名牌醫院,從而在競爭中取得優勢,這纔是解決民營醫院『人纔之痛』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