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朝二品官服。 |
![]() |
『道臺府』總管家書信封。 |
東北網7月1日電 6月30日,道外區文體局為道臺府民俗展廳又挖掘出5件『寶貝』,截至目前收集的民間民俗物品達1000多件。
道外區在民間民俗挖掘過程中,根據居民提供的線索找到了當年道外區茶葉商人蘇煥章的後代,其後代蘇女士將其父親的一張錢票和當票捐獻出來。據了解,蘇煥章於1930年左右來到傅家店(現道外區),在現在的道外區三道街開設茶葉商店,並先後於現在的頭道街、二道街、六道街分別開設過茶葉商店。從蘇女士捐獻的錢票和當票來看,是道光三年的物品,票面分別標明是『羲聚恆(匯票)、德福順(當票)』。
道外區居民無償捐獻的一封近100年的家信信封,保存完整,反映出當年一段家人之間的親情。該信封上清楚地寫明:『捎遞道臺府門管事 王熙坤家兄親啟 熙堯緘上』。據道外區文體局副局長李長海介紹,該信封應該是1910年左右的家信,『道臺府門管事』是當年道臺府一名類似於總管身份的人。
從本次挖掘出來的5件文物中,一件文書讓人驚喜不已。據介紹,此證明文書是俄國人到哈爾濱市通貨貿易後,還要到吉林時,清政府開具的通關證明文書。此文書是由執貼人出具後,道臺府官員簽發的。其內容為:此證:亞歷山大經海參崴至濱江市易欲往返吉林市易途由恕所在守官准行,請巳判命謹核,宣統三年五月七日,官員批准時間為五月二十日濱江道臺。
5件文物中還有一件清朝官服,胸鏽『錦雞』圖案,其正式稱呼為『補子』,據介紹這是清朝二品官員身穿的官服。該官服金線走邊,金扣為紐,這件寶物雖然在民間收藏時破爛了一些,但是經過當代能工巧匠的一個月時間的修補,又重新煥然一新,其布料上有暗花,布料像絹。
5件文物中最後一件是一張『通告』,其年代雖然不遠,但是反映出來當年人民政府對民間文藝工作的重視。道外區文體局副局長李長海從道外區老倉庫中找出來的『通告』,成了目前發現的、最有解放初期時代感的民俗物品。通告寫明:政府為發揚民間文藝特指定北市場『雜八市』為自娛場所,凡戲曲評書等藝人都應集中北市場內,不得有街頭清唱小班有傷大雅,各戲班皆可在八雜市內憑屋開設。西傅家店文化館1947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