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2日電題:從前山到『錢』山——記七臺河市茄子河區宏偉鎮前山村黨支部書記劉東良
記者 朱丹鈺
![]() |
朴實的劉東良 |
![]() |
今年63歲的劉東良是一個朴實的農民,黝黑的臉孔,朴素的穿著,和他那160平方米的2層小樓有些不相稱,而就是這樣一個農民用20年的時間讓前山村這樣一個小村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上個世紀70年代末,劉東良拖家帶口從河北老家來到前山村落戶,當時的他帶著妻子和四個女兒一路逃荒過來,全副家當只有600元錢。當時的前山村偏僻、閉塞、貧窮,全村人均收入只有36元,初來前山村,劉東良靠著當初在家鄉學的點瓦匠活兒四處打點零工,那時的他從未敢想過今天的前山村會有這樣大的變化。1977年的春節,凜冽的寒風盡情的在這山溝裡肆虐著,劉東良清楚的記得那年春節他把用僅有的錢買了兩瓶白酒一瓶醋,買了兩根紅頭繩准備過年,紅頭繩一分為二給四個女兒紮起來就算是過年的新衣了,劉東良當時覺得自己連楊白勞都不如,他還能給喜兒扯上二尺紅頭繩呢,而自己的四個女兒卻只能分兩根,那年的大年夜劉東良一點都沒有過年的喜悅,貧窮讓這個河北漢子陷入了深深的思索當中,怎麼纔能富起來?那怕過年的時候能吃上一次肉。朴實熱情的劉東良慢慢的被大伙兒們所接受,那時的他天天琢磨著怎麼讓大伙兒能富起來能讓前山村富起來,村民們漸漸對這個整天心裡裝著大伙兒,裝著前山村的人尊敬起來,太長時間的貧窮使大伙兒熱切的盼望能有一個人帶著他們走向他們心中那種富裕的生活。1980年,當時的鄉領導找到劉東良,希望他擔任前山村的村支書,帶領大伙走向富裕,劉東良受命於危難之間,在前山最困難的時候成了大伙兒的主心骨,他咬著牙暗自發誓,一定要讓大家過上好日子。
1981年,剛剛上任的劉東良回了趟河北老家,此時的河北省正在全省范圍內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劉東良看到了家鄉在這一政策下的巨大變化,回到前山村後,他帶領村民在七臺河市第一個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貸款購買了全村第一臺拖拉機和配套農機具。在當時黑龍江並沒有大范圍的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領導幾乎天天找劉東良談話,讓他放棄這一做法,老劉的?脾氣上來了:『都是共產黨領導的,別人能搞咱咋不行,不犯法!』就這樣,劉東良定著壓力帶領全村農民苦乾三年,開荒2000多畝,到1984年全村人均純收入就超過了1000元,一舉摘掉了頭上的窮帽子。
大伙兒的收入增加了,溫飽問題解決了,劉東良又開始琢磨了,村兒裡還是不富裕,大家致富剛剛嘗到了點甜頭,咱不能就這樣下去,這時候,科學種田這一做法又加到劉東良的致富計劃裡去了。聘請農業技術專家現場指導,在村裡籌資建圖書閱覽室,組織大伙兒在農閑時間看書學習,加深對農業科技知識的學習和理解……種種措施使得全村糧食產量逐年提高,玉米大雙覆創下了?產3.4萬斤的新紀錄,中棚育苗超稀植水稻?產達到1.8萬斤。然而進行這一系列舉措的同時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劉東良指著他家前面的那戶人家說:『他家那個老林頭當初就是不相信這些科學技術能發家致富,人家一?地都產兩萬近玉米了,他家還是一萬多斤,為這事我天天給他講科學種田的好處,到他家,親自給泡上玉米種子,年底增產了這纔算是相信了。』
這20年來,劉東良帶領前進村的村民們苦乾實乾終於有了成果,2004年全村人均收入突破萬元大關,實現10650元,徹底實現了由溫飽型向小康型的轉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今年村裡投資近200萬元用於舊村搬遷,每戶計劃建成160平方米的二層樓房,現已建成6棟,正在施工的26棟將在8月末建成入住,另外41戶在2006年10月末全部建成,村裡將對每戶補助6萬元。
![]() |
前山村村民的二層小樓 |
劉東良說他當初當這個村支書就是為了大伙能過上好日子,說他並沒有那麼高的思想境界,只不過覺得前山村在他最困難的時候接納了他,他有責任讓前山變好,讓全村的男女老少過上富裕的生活,他還總念叨著村裡還有幾家生活不是很好,還要想辦法讓他們趕上大家,要讓前山真正的變成『錢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