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27日電 題:老驥伏櫪志在千裡--記蘭西縣榆林實業有限公司經理王桂榮
記者 杜麗華
![]() |
王桂榮 |
王桂榮,蘭西縣榆林實業有限公司經理。年逾古稀的她思維敏捷,說話條理清晰,做事雷厲風行,人們很難在她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猜到她的年齡。王桂榮說,在她身上永遠有使不完的勁。就是憑著這股勁,她帶領一百多名殘疾人、下崗職工和特困農民,創辦了中國第一個村級社會福利工廠。
29歲開始就在福利企業工作,與盲聾啞、老弱殘,癡呆傻,鰥寡孤獨這一特殊群體打交道30餘年,先後被評為民政戰線孺子牛、黑龍江省黨員標兵、黑龍江省十大女傑、全國勞動模范。1995年,王桂榮退休了,然而性格豪爽,已經和福利企業結下不解之緣的她卻怎麼也閑不下來。『我要到農村辦企業,搞二次創業。我要讓當地農民通過就業,通過雙手勞動脫貧。』她堅定了信心。
![]() |
王桂榮展示一本由她的企業裝訂的書籍 |
可是,想法一提出來,馬上就遭到兒女和親朋的反對,他們紛紛勸王桂榮說:『你年紀這麼大了,生活又不困難,何必再撇家捨業地去拼命呢?』社會上的一些人也風言風語地說:『這老王太太都快70歲了,還瞎折騰個啥?還不是圖名利,想出風頭。』大學還沒有畢業的女兒哭著跪在她面前,央求媽媽放棄創業的念頭安享晚年。『女兒那是心疼我啊,可是我決定了的事就不會改變。』王桂榮終還是把心一橫對女兒說:『如果有一天我被抬回來了,也不怨你們。』決心已定,從選址開始。王桂榮看好了榆林、康榮兩鄉鎮交界地段,因為這裡輻射兩鄉,可以吸引更多貧困和剩餘勞動力來廠就業。緊接著跑資金、搞基建、上項目……經過幾個月的奔波,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企業啟動資金還是不夠。該想的辦法都想了,怎麼辦?她將目光鎖定在了自家三屋一廚的樓房上,她背著老伴把房賣了8萬多元,老伴得知後大發雷霆提出要離婚。倔強的王桂榮對老伴說:『離婚就離婚,就是離婚我也要把這個工廠辦起來。』
![]() |
王桂榮在車間指導工人生產 |
企業於1996年初正式投產,創業是艱難的,設備廠房都沒有,運轉資金也不寬裕,每次攬活王桂榮的原則是只要能讓工人掙到工錢就接,其次纔考慮企業利益。企業開張沒幾天,王桂榮就攬來了200萬套救災被服的活,她帶領工人保質保量的完成了任務,贏得了客戶的信任,為企業掘得第一桶金。後來,企業將生產業務轉向裝訂和印刷,主要裝訂全省部分中小學課本、文化用品生產和黃紙板生產。低廉的價格、高質量生產、良好的信譽贏得了客戶一致認可,時間長了不少訂單主動送上門來。
走進榆林實業有限責任公司,門口懸掛的一副巨大對聯格外顯眼:上為黨政分懮,下為民眾解愁。這既是王桂榮辦企業時對社會的鄭重承諾,也是她辦企業的動力。如今,企業共有殘疾職工21人,貧困農民44人,下崗職工23人。企業年生產總值達到300萬元,實現利稅50萬元。辦廠7年,工廠所在的林榮村8個自然屯村民年均增收30萬元。幾年來,她先後出資6000元為林榮村小學換了鐵皮房蓋,送去了價值4000餘元的學習用品,為榆林鎮敬老院、縣聾啞學校送去了140套被褥以及80套毛毯,逢年過節她都會帶些慰問品看望這些老人和孩子。1998年抗洪救災,她把當選全國勞模後組織上獎給她的5000元錢又捐給了災區群眾。
![]() |
在車間兩聾啞職工在用手語溝通 |
她還為了解決殘疾人的婚姻大事,在企業宣布了3條規定:1、為殘疾職工介紹對象成功後,獎勵人民幣200元;2、介紹的對象沒有工作,公司負責安排工作;3、雙方結婚有困難的,公司先墊付資金。如今,已有七八位殘疾職工在她的幫助下找到了知音。
老驥伏櫪,志在千裡。說起今後的目標,王桂榮對記者說,『過去我提的口號「大乾99年,迎接2000,我要做跨世紀老太太」,這跨過來了還能乾呢?我又提出來用百米衝刺速度完成我的宏偉藍圖,宏偉藍圖就是讓周邊10個自然屯的農民通過我全部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