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3日電 和諧社會,是個大而又大的題目;社區建設,是個細之又細的工程。社區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基本組織單元,社區建設正在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工程。
圍繞省政協九屆第十二次常委會議題———全面加強社區建設與構建和諧社會,從省政協主席、副主席,到各專門委員會組成的專題調研組,於4月22日至5月28日,深入基層,走訪踏查,座談討論,訪民情,聽民意,傳民聲,深入開展加強社區建設調研。
(一)
分別對3省12市、1個直轄市、31個區縣40多個街道辦事處和社區居委會開展了調研工作,組織召開40多個場次的座談會,省政協4個調研組掌握了大量詳實、充分的第一手材料。
通過多方面的積極宣傳、正確引導,社區建設這一現代文明理念,已經融入了城市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社區也出現了『一變五增』的新情況,即老體制下的職工逐步弱化了對單位的過分依賴,由『單位人』向『社會人』轉變;新興的多種所有制成分的『無主管』企業增多;外來人員、流動人員的比例增加;下崗失業人員增多;老齡人口增多;貧困人口增多。
面對社區建設的新形勢,各地形成了黨委、政府領導,民政部門牽頭,相關部門配合,駐區單位參與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省政協社會和法制委主任許安說,過去被認為只管『人帶環兒,狗帶牌兒,老鼠洞裡撒藥丸兒』的社區居委會乾部,如今已經徹底改變了『老大媽』的形象,社區的管理和服務已經突破原來單一的工作范疇,正在按照國家和省裡的有關要求,采取多種措施大力拓展和延伸社區服務空間。
(二)
各專題調研組看到,社區服務功能趨於完善的同時,社區居民委員會在運作中普遍存在著嚴重的職能錯位現象,實際上處於街道辦事處的領導下,從事著大量本應由政府職能部門或中介組織承擔的事務性工作,不能為居民提供所需要的服務,滿足不了社區居民多元化的需求。
科教文衛體委主任賀全賓不無懮慮地表示,現在許多政府部門將工作進社區簡單地理解為在社區掛牌子,一個社區掛十幾個牌子,甚至幾十個牌子的現象並不少見,長此以往,社區豈不是要癱瘓了!社區乾部在條件比較差、待遇比較低、任務比較重、工作比較累的情況下,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應該給予大力宣傳。
提案委副主任鄧文濱說,大慶市社區居委會主任補貼每月最高700元,為全省之最;全省補貼從150元到300元不等;一些離退休乾部憑著老黨員的覺悟工作,甚至是義務奉獻。
如此低的待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社區乾部的工作積極性,很難保持社區乾部的穩定,更不利於吸引優秀人纔到社區來工作。
在調研中,人口資源環境委辦公室主任劉濤聽到一些社區乾部反映,他們承擔的工作有20大類200多項,其中需要簽訂責任狀的6項。平均每月參加15項會議,上報5項工作方案或總結,每年接受8項工作的30次檢查,上報32項工作的129個表格,要有123本會議記錄,49本活動記錄。有社區乾部說,社區是個筐,什麼都往裡裝;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劉濤說,這個問題亟待得到很好的解決。
(三)
琢磨著這些深入調研和實地考察得到的情況和資料,各調研組已經形成了專題考察報告,擬提交常委會討論的綜合調研報告和建議案也已著手起草。
劉濤在專題考察報告中得出結論:社區雖小,但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各級黨委和政府的共同領導、全力推進。新聞媒體應增加對社區工作的宣傳報道。上海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的新聞坊欄目,定位於『真實的市民生活,地道的城市新聞』,內容全是與市民生活有關的新聞或呼聲,深受市民喜愛。
在當前社區普遍缺乏造血功能的前提下,建立長期有效的社區資金投入機制是十分必要的。各專題調研組一致建議,加大省級財政資金的投入,完善社區經費保障機制,提高社區工作人員的生活補貼標准,享受養老、失業、醫療等社會保險待遇。
小小社區,匯集了老百姓的喜怒哀樂,連著構建和諧社會的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