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5日電 為適應抗日斗爭發展的需要,抗聯第三、第六軍在湯旺河溝裡的伊春河畔成立了東北民眾反日聯合軍政治軍事學校(後改為東北抗日聯軍政治軍事學校),趙尚志兼任校長,張壽籛(李兆麟)、侯啟剛先後任教育長。湯原縣檔案局的李吉子介紹,這所學校在伊春河畔、五敏河畔、翠巒河畔3個地點連續開辦了3期培訓課程,200多名學員接受了訓練,學習戰略戰術和政治知識。這些學員大部分來自抗聯第三、第六軍,還有一部分來自抗聯第九和第十一軍。
當時,在學校的周圍就有敵人的嚴密包圍,抗聯學校的校捨、教材、教具都十分簡陋,學習生活非常艱苦。全體教官和學員想出許多辦法努力完成教學任務,各期畢業生回到部隊後都發揮了骨乾作用,把學到的政治軍事知識和技能應用於指揮戰斗和部隊建設,其中的很多人在戰斗實踐中成長為師、團級軍事指揮員和政治工作者。
除政治軍事學校外,抗聯部隊還在八浪河谷建立了抗日聯軍電信學校,第三軍的於保合任校長兼教官。學員們通過培訓比較熟練地掌握了收發報技術,抗日聯軍擁有了一批專業電信人纔。
在湯原縣帽兒山,抗聯興建了被服廠。抗聯女戰士在克服困難制做棉衣的同時,還擔負著護理傷員的工作。她們在醫生指導下精心護理,使傷員得以更快康復。
在建於岔巴氣的抗聯軍械修配所,維修人員在設備簡陋、工具落後、材料極端缺乏的困難條件下,完成了大量槍械修理任務,並且自行設計制造出一些極具殺傷力的土制武器。
軍政學校、電信學校、被服廠、修械所都為東北的抗日斗爭做出了重要貢獻。
抗聯老戰士高吉良追憶當年———『最美的青春獻給了東北抗日斗爭』
在湯原縣城,記者見到了年逾九旬的抗聯老戰士高吉良。雖然年事已高,但一說起自己投身抗日的經歷,老人仍然意氣風發。
『九一八』事變後,17歲的高吉良在湯原太平川參加了抗日救國會,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隨抗日聯軍西征,在哈爾濱周邊的肇東、鐵力、慶安等地開闢新游擊區。
最讓老人難忘的一幕,是在『三肇』(肇東、肇源、肇州)地區地下黨工作委員會任宣傳部長期間,他組織地方抗日救國會員配合抗聯收繳了豐樂鎮敵人的全部武裝,一舉攻克肇源城,繳獲了敵偽大量偽幣和黃金。也正因為此舉,日偽政府把『三肇』地區列為搜捕和屠殺的重點,我黨組織和抗日救國會受到嚴重破壞。據高回憶,當時為躲避搜捕,他被老鄉藏在地窖裡兩個多月,窖裡只有一盞小油燈和一些硬乾糧。
後來,高吉良輾轉赴安達和他的老家山東沂水縣秘密抗日,因在沂水縣組織農民抗捐而被捕入獄。出獄後,高參加了孟良崮和萊蕪戰役。解放後,高老在老家山東務農多年,後來回到了曾經戰斗過的湯原縣定居。老人說,自己把最美的青春獻給了東北抗日斗爭,一生無悔。
亮子河探訪抗聯密營
從湯原縣驅車一個半小時,記者來到了大亮子河國家森林公園,尋找當年抗聯六軍生活戰斗的密營。下車後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攀爬半個小時,是通往密營的必經之路。兩側是靜謐的原始森林,需幾人合抱的參天大樹將陽光篩得稀疏斑駁,草爬子不時落在身上。做向導的湯原縣檔案局副局長鄒志光說,這裡是東北三省保存較完整、面積較大的原始森林之一。
在亮子河與格節河上游的分水嶺密林中,記者看到了抗聯六軍創辦的軍械修配所的遺址———南北兩座房基(原系木楞房屋);北面的一座有9米長、7米寬,南面的略小些。當年的營房就是用紅松砍成的木楞子,順著山勢在房基上構建起來的。地基通向一道東南—西北走向、約30米長的交通壕,壕寬1米、深半米,壕的另外一端連接著一個圓形掩體,這個單人掩體的北側是一道山泉。
據鄒介紹,抗聯六軍建成前,夏雲傑、馮治綱就帶領部隊在這一帶活動。1936年秋季,六軍在亮子河溝裡創建了密營地,至少有10處,包括抗聯營地、修械所、被服廠、學校和兩個小型醫院等,最大的營地能同時駐紮500多人。建國後,在山泉附近曾發現了自制的『老母豬炮』、步槍、電話機等一批抗聯文物。
據曾在這裡戰斗過的老戰士回憶,軍械修配所由王纔負責。他外號叫王聾子,1936年由蘇聯回國,他的弟弟是中醫,哥倆兒都參加了抗聯。曾在亮子河密營當副官的抗聯老戰士張文東回憶:『這一帶密營還有幾處房子,但相距較遠,而且很隱蔽。』
樹皮染布制作軍服
1935年夏季,抗聯六軍打掉了湯原縣一個大地主,繳獲了一批白布和兩架縫紉機。此後,由裴成春、李在德和李桂蘭等組建了亮子河密營被服廠。他們一開始都不會做衣服,地方組織找來一位支持抗日的老裁縫到密營教他們使用縫紉機。他們用樹皮和艾蒿煮的水將白布染成黃不黃、綠不綠的顏色,為部隊做衣服。
做什麼樣的衣服呢?裴成春找到夏雲傑、馮仲雲等商量。馮仲雲就介紹了工農紅軍服裝的樣子,裴成春根據當時戰士們喜歡的馬褲和馮仲雲描繪的式樣,剪裁了一套衣服給領導和戰士們看,大家都很高興。隨後,滿洲省委對做軍服提出了建議和指示,確定了服裝的式樣,從此,東北抗日聯軍有了自己的軍服。
黃友牽寇入雪山
據湯原縣檔案局的李吉子介紹,黃友本是湯原縣的一個地主,因不願看到同胞遭受日寇的壓迫決定投身抗日。他拋棄自己的土地,參加了抗日游擊隊。
一天,敵人發現了黃友並將他逮捕,要他帶路破壞抗聯三軍的後方。沒想到黃友一口答應下來。鬼子以為這個『老地主』已經回心轉意要給他們賣力,就跟著黃友向湯旺河上游小興安嶺的密林裡走去。其實那裡哪兒有什麼抗聯三路軍呀?那裡有的只是刺骨的寒風和滿山遍野的冰雪。黃友覺著走得差不多的時候,瞅個空子就跑了。這一下,那些跟著他進山的鬼子兵可慘了。在那風雪茫茫的小興安嶺山中,他們蒙頭轉向,左走是山,右走是樹,前走是冰,後走是雪,怎麼都走不出去。這樣亂撞了沒幾天,便不斷有人因缺糧斷炊凍餓而死。最後,700多日軍只跑出來30幾個。而黃友自己也因衣服不多又沒帶火種,雙手雙腳都被凍壞了。
兩年後,日軍專門派人追殺黃友。黃友死前毫不屈服,臨刑前仍在痛罵敵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