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全心全意為稻農——記黑龍江省農墾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徐一戎
2005-06-10 22:01:42 來源:東北網  作者:印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8日電題:一生一頁一件事全心全意為稻農——記黑龍江省農墾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徐一戎

  記者 印蕾

  很多人一生會從事許多種工作,而他一生輩子都在為一件事忙碌;很多人退休回家頤養天年,而他退休之後似乎比上班時還要忙。他就是從事了50多年水稻科研、推廣、教學工作,與水稻結下了不解之緣,被譽為『北大荒水稻之父』的黑龍江省農墾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徐一戎。

  奔走於田間地頭,行程8萬公裡

  徐一戎1943年在奉天大學農學科畢業後,又考入東北大學農學院農學系,1947年走出校門後就投入到了北大荒的懷抱,,在蓮江口農場開始了水稻種植研究工作。1989年徐一戎辦理了退休手續。但是即便是回了家,打電話追、相關人員找,跟在單位沒什麼兩樣,他乾脆又坐回到原來的辦公桌前。崗位離不開他,他也離不開崗位,後來就被黑龍江省農墾科學院返聘。1997年12月,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召開了科技人員表彰大會,會上將『終身不退休獎』頒發給徐一戎,重新明確了他在科研一線的工作位置。

徐一戎在省農墾科學院試驗田查看秧苗生長情況

  重新回到工作崗位的徐一戎,至今仍然在水稻生產一線上奮斗不息。已經81歲高齡的徐一戎,一如既往的深入到田間地頭,走到廣大農民身邊。幾天前,徐老又去了位於牡丹江市的省農墾總局建三江分局,作為水稻種植專家組組長,落實國家『科技入戶』的政策,徐老行走在田間地頭,給農戶作指導,進行技術培訓。

  有時候,一些單位也想邀請他到生產一線看看,做做指導,可是考慮到徐老年事已高,萬一累壞了身體,就放棄了。徐老說,『你不請,那我就自己去。反正我來了,你也不會把我攆回來。』

  黑龍江省農墾管理局有104個下屬農場,其中87個種植水稻,總計種植面積達1000萬畝。徐一戎去過每個種水稻的農場至少兩遍,有的農場他去過幾遍連他自己都說不清了。對農業技術人員進行現場的技術指導,講解推廣水稻科研的新成果,檢查水稻育種、生長情況,他的足跡遍及田間地頭。

徐一戎和農戶交流秧苗管理知識

  1994年夏天,他在牡丹江分局的13個種有水稻的農場檢查稻子質量,16天每天走五六個生產隊,同行人稱此行是『水稻質量萬裡行』。整個行程結束時看汽車的計程表,計數裡程13000餘公裡,平均每天行走800多公裡。

  有細心人作過這樣的統計,徐老每年奔走於各大小農場、科研單位的路程約合8萬公裡,相當於繞赤道走上兩圈兒。

  答疑解惑,農民的知心人

  在佳木斯市黑龍江省農墾科學院的辦公大樓四樓,一個門口掛著『專家辦』牌子的辦公室看上去和其他辦公室沒什麼差別。推門進去,裡面的設備朴素至極,對面靠著的兩組寫字臺擺在窗下,其中一張桌子上有部電話,一旁是記事本、報紙、書籍,這便是徐老的辦公桌。只要徐老不到田裡去,每天早8點到晚5點,他必然是坐在那裡辦公。那部電話也就成了農業技術熱線,連接著電話那頭急切需要技術援助的農民。

  徐老在各農場、各市縣指導農民種植技術時結交了大批農民朋友。他在農民朋友眼裡,是個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老把勢』,向他請教水稻問題可以在任何時間把電話打到他的辦公室或者家裡。有時候,徐老外出了,老伴康靜雲就做起了義務記錄員,哪裡來的電話,問些什麼問題,都記在專用的記錄本上,等徐老回來時逐一給予回復。這麼大量的電話不分時段地打來難道不會影響徐老休息嗎?徐老的老伴說,『農民的問題時常都是在下地勞作的時候產生的,而農民起早貪黑地勞作,問題也是隨時都有,徐老也是一早一晚在家,這時更有時間跟農民交流。如果哪天沒有農戶打來電話交流地裡的情況,他倒休息不好了。』有時,還有人登門來訪,他都熱情接待,對所提問題都認真地給予解答,直到對方滿意而歸。

徐一戎在省農墾科學院實驗室與科研人員研究水稻種植技術

  一年春天,蓮江口鎮群英鄉一位種水稻的農戶打電話來求助,在電話裡一直講不明白。那位農民懇切地說:『我能僱車把您老接來看看嗎?』徐一戎說:『僱車那要花多少錢,路不算太遠,我還是自己坐車去吧。』那農民說:『我們這裡路泥濘,不好走,小車也走不了,我家裡有輛農用拖拉機,坐著是不舒服,但是走泥路是好手,您看……』『成!』徐老當即答應。在大風天的路上,徐老是在農用小四輪拖拉機上顛簸了十幾公裡,趕到地頭時,身上、臉上沾滿了汗水、灰土的混雜物。下車後,他在水稻田裡撩起點兒水衝一下臉,就立即給農民講起了水稻栽培的問題。他深入淺出地講解,農民聽得頭頭是道,聽講的農民越聚越多。有不知情的人問道:『這老把勢是哪裡請來的?知道得可真多啊!』請他來的農民一聽眼睛濕潤地說:『徐老,我沒見過你這樣讓人服氣的專家!』

  拒絕高薪聘請,難捨黑土地

  1989年退休返聘後,徐老每月領取60元的返聘費作為報酬,直到被授予『終身不退休獎』,返聘費纔被提高到200元。徐老生活很簡朴,外出不住賓館,下場有時搭個便車,從來沒有向院裡提出使用專車。財務的一位同志問他:『徐老,您怎麼從來都不報差旅費呢?』他說:『我沒有差旅費,到農場去吃住都在場裡,走路就搭個便車。』可徐老幫困難農戶墊付的種子、化肥、農藥錢時卻從來不含糊。一年下來,不但搭上了返聘費,連工資、稿費、講課費都花掉了。他的生活,似乎從不與市場規律掛鉤。

  如果是為了錢,徐老早就不在科學院這個位置上工作了。

  退休後,很多地方都想高薪聘請徐老。一次,一個農場的經營者找到他說:『我們農場是水稻種植大戶,要有你這麼個專家,技術方面的事就啥也不用愁了。您要是願意幫忙,我們按高標准給您建一所大房子,年薪17萬元。『多少錢?』徐一戎故作驚異。『17萬!要是您老覺得少,我們再……』對方強調。徐老話題一轉:『別說你出17萬了,就是你在這17後面再加個「零」,你要能把我從科學院這個位置上拉走,就算你有本事!』

  徐一戎說,17萬元年薪和每月200元的返聘費之間是無法衡量的。但有一個事實不能忽略:我在這兒工作,是為全省的水稻種植服務的,組織上給我這個位置,便是我最大的榮譽。這是我一輩子最想乾、最喜歡乾的事;我要是為了錢給某個人工作,那我『徐一戎』便會被人看不起。我要用自己的一生為北大荒的水稻發展史寫下完整的一筆。

  老驥伏櫪,志在千裡

  徐老一年的時間被分為了三部分:100多天到各農場去講課推廣技術、檢查水稻質量。100多天時間在六個實驗基點的田裡做現場科研,跟農技師、種植員一起勞作,像個普通農民一樣泡在泥水地裡。100多天在辦公室裡撰寫、翻譯科研著作,撰寫科研論文、科研報告。

  去年年底,院裡的同事從日本又帶回一些關於水稻生產的資料,徐老一有時間就坐在電腦前,開始翻譯、編寫工作。同時2004年開始,徐老主持承擔的『寒地水稻優質高產群體素質標准及調控綜合技術研究』這一課題也在繼續,課題完成後將使墾區的寒地水稻生產由傳統邁向現代。

  用盡一生做好一件事的徐老,獲得的榮譽無數。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省長特別獎、全國農業優秀科技工作者……徐老說,『獲得這些榮譽是因為組織上多年安排我做這件事,纔有了這個機會。獲得的獎勵,不是我個人的獎勵,我是代表眾多的科研人員來領獎。如果這些都沒有,我還是要搞水稻科研工作、技術推廣工作,用一生來做這件事。』

  春華秋實,一年又一年,稻田裡的秧苗分?了、結實了、黃熟了,微風吹過,留下醉人稻香一片……

責任編輯:杜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