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落實科學發展觀 黑龍江篇:大森林的暢想
2005-07-14 08:52:37 來源:中廣網  作者:劉浩三 畢國昌 萬偉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中廣網北京7月14日消息:地處祖國北部邊陲的黑龍江省伊春市,號稱中國的林都。一句『林都迎賓不用酒,捧出綠色就醉人』,唱出了當地人的驕傲和自豪。茫茫的大森林,讓這裡的一切充滿了生機。『棒打?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的浪漫美景至今還常縈繞在當地一些老人的腦海裡:『往山上送飯,到山上你看,走著走著,騰騰騰,跑來幾只?子,嘩,一大群糜鹿,你看那河裡,野豬三四十一幫一幫地一塊過河。』『53年翠巒打了兩只老虎,野雞咱們好打獵的出去一會兒就拿回十個八個的,現出去打回來,現做現吃就趕趟。』『那時的林子說實在的樹也大,沒看過這麼粗的大樹哇,那紅松你摟不過來呀!』『夏天中午一休息,一躺,真是鳥語花香,確確實實是清香味,真是怡人,迷人,那真是漂亮,。』

  伊春的大森林每年可以吸納二氧化碳2400噸、產生氧氣3300噸,被譽為天然的『氧吧』;這裡擁有亞洲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紅松原始林,自1948年大規模開發建設以來,共為國家生產木材2.3億立方米,產量最多時約佔全國的十分之一;上繳利稅、育林基金等57億元,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大自然給予我們的太多太多,然而,我們卻沒有給它們以及時、足夠的回報!到了80年代,由於長期過量采伐,伊春林區可采林木資源降低了98%,林木資源總量下降了50%,整個伊春市陷入了資源性、結構性、體制性三大矛盾困擾之中。

  中共伊春市委書記楊喜軍:『伊春的生態環境如果破壞了,對黑龍江省、整個東北地區乃至華北地區都是一大損失。所以,我們提出當前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實現人與環境的良性循環,伊春加強資源保護和實施綠色生命工程意義重大』。

  有債就要還!這是著名全國勞動模范,林業老英雄馬永順生前的兩段錄音:

  『下山倒來!下山倒來!』

  『栽樹挖大坑喲,哎嘿嘿呀,小苗栽當中……』

  從順山倒到栽樹苗,從伐木人到植樹人,馬永順就這樣走完了他自己的一生。馬永順的兒子馬春青:『父親那時一上山就非常高興,喊:我們來啦,我們來向你還賬來啦!1998年長江漲水,父親說,原因是上游林子遭到破壞,水土流失。所以我們不但要還賬,還要繼續植樹造林,提高造林的科技含量,還伊春紅松故鄉的本來面目。』

  為了不讓紅松故鄉將變成紅松的故事,綠色寶庫化作綠色的記憶,去年八月,伊春市毅然做出了全面停止天然紅松林采伐的決定,並做出了恪守『三個決不』的承諾,就是再困難也決不向林子伸手;再困難也決不以拼資源換取暫時利益,再困難也決不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

  話好說,事難辦。以林業立市的伊春實施禁伐令,經濟馬上陷入困頓,就業壓力沈重,貧困家庭增加。

  楊喜軍:『伊春號稱紅松的故鄉,世界的50%,中國的90%(紅松)在伊春,如果這點天然紅松采伐淨的話,東北林區的頂級樹種就可能在我們這一代消失。每年因為紅松的停伐將損失企業效益6千多萬;減少增加值2個多億,GDP增長速度減少2%,雖然眼前政績不那麼突出,經濟效益受到影響,群眾的收入可能受到影響,但我們考慮到環境和資源的保護,考慮到生態效益,我們這麼乾值得』!

  伊春市的氣魄令人欽佩,但百姓的生活也不能不管!對此伊春市領導心有成竹:『把資源真正保護住,還要培養新型替代產業,在經濟增長發展的基礎上,在人民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的基礎上,纔能保護資源、保住綠色。』

  近年來,伊春市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調整,推出發展五大特色產業:木材精深加工、生態畜牧業、綠色食品業、森林生態旅游業和北藥業,新產業減少了人們生存對資源的依賴、使伊春跳出了獨木支橕的產業格局。

  楊喜軍:『我們拿出大量資金,投放主要精力,引導鼓勵職工自營經濟發展。去年,職工自營經濟產值達三十億,群眾生活明顯改善,群眾生活得到保障,破壞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現象也得到了有效遏制,真正實現了經濟發展、群眾致富,生態保護這樣一個良性循環。』

  如今,當年被油鋸和炸藥嚇跑的熊、鹿、鷹等鳥獸,又開始從俄羅斯的原始森林往回遷徙,在伊春的大森林裡,自由自在。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