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7月14日消息:鞏固和擴大東北作為中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的地位,增加糧食生產。科學組織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對合理利用東北三省土地資源進行調研並提出具體措施,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充分發揮東北三省土地資源豐富的優勢,著力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主持人與走東北記者的對話
主持人:許凌,您好!這次參加東北振興第二輪采訪,確定的又是三農這個主題,你有什麼真實的感受?
許凌:如果就工業談『東北振興』,話題往往會很沈重;而就農業談『東北振興』,話題顯出的則是厚重。東三省廣袤的黑土地,每年有600億公斤糧食產出,在這個僅佔全國人口9%的地域裡,糧食產量佔全國18%、商品糧佔全國40%,有『天下糧倉』的美譽。特殊的農業地位,獨特的農業資源,使得在東北振興的進程中探討如何解決『三農』問題更具全局意義。
應該說,我國十幾年的經濟轉軌,東三省不僅是在工業方面付出了代價,而且在工業化加速的進程中,農業也犧牲了許多局部利益。然而現在,記者所到之處,聽到的牢騷很少,抱怨不多,上上下下有一種共識:東北振興,農業必須先行。針對農業如何現代化,農村如何城鎮化,農民如何市民化,各級乾部的思路越來越清晰,做法越來越務實。黑龍江省甘南縣縣委書記說得好,我們天天琢磨著咋乾,天天學著會乾,天天比著能乾。
發展生產力核心是什麼?
農業自主發展不容忽視
主持人:溫家寶總理6月初在全國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提出了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的要求。據你在采訪中了解,黑龍江、吉林兩省乾部群眾對這個講話有什麼新認識?
許凌:兩省做農村工作的同志對溫總理在講話中提出『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的提法非常感興趣。多年來我們一直探討如何解決『三農』問題,從近處看,著眼於解決增加收入、減輕負擔等農民的眼前利益,從長遠看,想到以城帶鄉、工業反哺農業的長遠發展路徑比較多,然而對於農村經濟的自主發展,則有所忽略。
主持人:應該如何理解農業經濟的自主發展和農村自我強壯?換句話說,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的核心含義是什麼?
許凌:我們就這一問題采訪了長期從事農業科研及管理工作的吉林省政府副秘書長馮巍。他認為,溫總理提出『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有深刻的含義。第一個層面,農業產業化不僅僅包括龍頭企業帶動下發展起來的產業化,也包括對傳統農業的自身改造,還包括經過農業自身良性循環形成的產業鏈條。第二個層面,農村城鎮化,要側重發展非城鄉接合部的小城鎮,發揮那裡的集聚功能。第三個層面,強調農民自身素質的全面發展,其中包括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條件的改善、文明程度的增強、合法權益的保障、市場主體的確立等等。
發展現代農業如何破題?
三大變革缺一不可
主持人:到底什麼是現代農業?發展現代農業與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關系如何?
許凌:就這一問題我專門請教了東北著名的社會學家、吉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邴正先生。邴院長認為,發展現代農業,三大變革缺一不可,即生產方式的變革,產業性質的變革和管理組織方式的變革。
首先,從目前來看,盡管東北地區由於平原遼闊土地肥沃,農業機械化水平高於國內其他地區,可是並沒有實現農業規模化生產。因此這種變革要求加速推進農業生產內部農民的分工分業。黑龍江省甘南縣立河鎮興十四村的農民,能出去做工的做工,能外出經商的經商,全村把土地租給十幾個能種地、會種地的。崔俊華一人種60?地,年收益18萬元。這就實現了生產方式的變革。
其次,產業性質的變革是要求對農民身份的提昇和改變。工業的反哺、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市場化組織的滲透、農民內部的分工分業等都能加快這種變革。如種糧到養豬————農民變牧民;種玉米到種工業原料————農民變工業二車間工人(所有公司+農戶均屬此類);種瓜菜同時又賣瓜菜———農民變商農等等。
第三,管理組織方式的變革是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政權多層次,機構重疊,人員臃腫,管理職能錯位越位等現象。進一步改革縣鄉財政管理體制。隨著省直管縣、撤鄉並鎮的全面推行,農村管理的各種交叉職能將得到進一步的改革。
人纔只是單向流動嗎?
靠政策鼓勵能人返鄉
主持人:農村自主發展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是人纔向城市流動。能不能實現人纔雙向流動,同時發掘留在農村這些農民的自身潛能,可能是發展農村生產力的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許凌:以前,大家習慣於講農村勞動力轉移,但從我們采訪來看,『轉移』只是解決問題的一條途徑,對東北而言,絕不是惟一途徑。就『轉移』的實現方式,東北與國內發達地區也存在很大差別。南方發達省份,尤其是江浙一帶,那裡的農民經歷過一二個世紀的從農業向手工業轉移的歷史,因此他們的『轉移』便是通過千家萬戶的小作坊,通過大辦鄉鎮企業實現就地轉移。東北農民沒有經過這一手工業階段,加上城市輻射能力不強,所以『轉移』的主要實現方式,只是外出打工。
由於各級政府達成共識,農民又有積極性,吉林省這幾年農民勞務輸出發展勢頭很好,2004年全省轉移農村勞動力達到240萬人,佔農村勞動力總量的36%。其中延邊地區到韓國打工的農民達到20萬,拿回了5個億的外匯,超過了延吉市的財政收入。
但是東北這種勞務輸出只能在城鄉接合部或局部地區獲得成功,要從根本上解決內陸農村的剩餘勞動力滯留問題,就必須讓農民在農村的土地上充分發揮纔乾。
主持人:怎樣發揮呢?
許凌:挖掘農民的潛能很重要,當務之急是要挖掘優秀農民的潛能。農村既需要新政策、新機制、新技術,更需要新型農民。比較普遍的情況是,農村優秀青年考大學走一批,當兵入伍走一批;頭腦靈活有經營纔能的進城創業走一批;能吃苦耐勞的外出打工走一批。長此以往,留在農村的農民素質就相對較差了。據農安縣一位負責文教工作的副縣長介紹,全縣每年有600多名農村孩子進城讀大學,同時有6000多名高中生返回農村當農民。如果那600多名出去念書的孩子不再返鄉,而6000多名高中生又沒有地方接受技術培訓,農村的整體知識和技術水平就很難提高。
在采訪中,聽到很多這樣的呼吁:一定要讓農村成為吸引人纔有所作為的廣闊天地。目前,國家正采取各種措施鼓勵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工作,這也應該包括到農村來創業。同時,國家應當考慮多在農村招定向生,多辦高職、中專和各類職業學校。農安縣的同志說,如果他們縣每年回鄉的6000多名高中生得到職業培訓,同時又有相應的政策吸引數萬名外出創業並率先富裕的能人返鄉,那麼農村的面貌將會有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