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7月15日電
把糧食穿在身上抹在臉上、把東北地區發展成為全國的『肉山奶海』、讓糧食產業鏈不斷延長……如今,東北農業在國家一系列惠農政策的促進下,地位逐步穩固,正呈現從傳統農業向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良好勢頭。
綠色產業成為東北農業振興新支點
走進東北三省的大中型超市,貨架上的農產品琳琅滿目,東北三省特有的綠色食品品牌布滿貨架。遼寧省農業產業化辦公室主任趙學文告訴記者,綠色食品產業已經成為東北農業振興的新支點,為東北農業有效破解『新東北現象』開闢新路。
東北三省近年來不斷強化綠色食品的發展力度,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綠色食品生產和加工基地。目前,遼寧省綠色食品品牌已達275個,大連韓偉集團的『咯咯達』牌綠色雞蛋暢銷國內外。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種植面積2380萬畝,居全國首位。其中認證產品787個,實現產值近200億元,佔全國20%的市場份額。
產品300個,產量146萬噸,產值40億元。如今,東北地區借助各地消費者生態意識、健康意識的增強,正在把相對優異的環境優勢轉化成巨大的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優勢,積極培育綠色食品產業,搶佔國內外市場,也為解決『三農』問題探索有效途徑。
東北正在成為全國的『肉山奶海』
吉林省農安縣曾是我國產糧『狀元縣』,而現在農安縣已發展成為全國肉產量最多的縣。吉林省副省長楊慶纔告訴記者,這是吉林省實施『糧變肉』工程以來所取得的重大變化,目前吉林牧業產值已經佔到農業總產值的半壁江山。越來越多的農民也嘗到了糧食過腹轉化增值的甜頭,養雞專業村、養豬專業村、鴨鵝專業村、養牛專業村等不斷在吉林農村湧現。
吉林省牧業管理局局長彭志國說,糧食過腹轉化後,每斤糧食可增值0.2至0.4元。吉林省正在利用豐富的糧食資源全面實施『糧變肉』工程。實踐證明,這是一條穩糧增效、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的有效途徑。
東北地區近兩年利用糧食資源豐富的優勢,采取多種措施把糧倉變為『肉山奶海』。經過多年發展,黑龍江省乳制品形成了一批名牌產品,擁有『完達山』『紅星』兩個中國馳名商標,『龍丹』『金星』兩個中國名牌。遼寧省利用飼料價格優勢和無疫區優勢廣泛拓展畜產品的域外市場。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前4個月,遼寧省共有16萬噸雞蛋、12萬頭肉牛、100萬頭生豬銷往國內外。
如今,東北地區這一傳統的『天下糧倉』正在鞏固糧食生產基礎地位的前提下,通過過腹轉化,逐漸成為全國的肉庫、奶庫,不僅豐富了全國人民的餐桌,也為東北農業的大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延長產業鏈把糧食『吃乾榨淨』
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過程中,東北地區的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城鎮化互為依托,互為基礎,互為前提。『用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發展』正成為東北農業發展的共識。糧食的生產、加工、轉化已經形成產業規模。現在,生產車間開到了田間地頭,糧食由『包袱』成了資源優勢。
通過不斷發展,遼寧省農產品深加工業龍頭企業目前達到近1300家,其中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達到26家。黑龍江省三成耕地成為當地龍頭企業的『第一車間』,目前全省規模以上龍頭企業已發展到1050家,帶動基地面積超過5000萬畝。
隨著糧食深加工產業鏈不斷延長,秸稈、玉米芯等過去到處亂扔的垃圾廢物,也成了眾多商家爭搶的原材料。經過一條長長的產業鏈後,玉米加工而成的化工產品又將成為食品、醫藥、電子、紡織等行業的原料。一個新的循環經濟鏈條正在形成。2004年吉林省農業產業化新增投資近170億元,繼汽車、石化行業後,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吉林省的第三個支柱產業,成為全省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