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7月16日電 有『中國綠色食品之鄉』美譽的黑龍江省慶安縣除將水稻加工成大米外,還把糠皮、碎米和稻殼『吃乾榨淨』,原本是污染環境、佔用土地的廢品成了企業和農民的新寶貝。
據介紹,慶安縣是黑龍江省第二大水稻生產縣,水稻種植面積110萬畝,年產水稻55萬噸,加工企業175家,加工水稻50萬噸。產秸稈50萬噸,稻殼10萬噸,稻糠1.5萬噸。
過去,只有少部分秸稈農民用做燃料,稻糠全部用做飼料。稻殼則成為水稻加工企業的累贅,企業將稻殼點火燒掉會造成很大污染,隨處堆放又造成火災隱患。現在,慶安縣生產能力最大水稻加工企業鑫利達米業曾經以每袋2元的價格僱人往外運稻殼,這筆費用每年就得5至6萬元。
近年,慶安縣在大米生產的附加品上做文章,哈慈公司最早利用稻糠生產保健品維氏谷精,產品投放市場後,深受消費者歡迎。哈慈集團破產後,2004年,北京壽生堂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投資5500萬元,在慶安成立慶安壽生堂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產多維氏谷精,年可加工稻糠5000噸,可實現產值8000萬元。鞍山客商投資200餘萬元在慶安成立慶安百禾糧油加工有限公司,年可加工水稻米糠1萬噸,年產米糠油500噸,米糠粕8500噸,可實現產值1005萬元。
從2002年開始,慶安先後成立了4家稻殼燃燒棒生產廠家,年可加工稻殼5萬噸,生產的稻殼棒可用於企業和家庭取暖,每噸燃燒釋放熱量相當於煤炭的70%。慶安鑫利達米業、雙潔米業等10多家水稻加工企業對原來的鍋爐進行改造,冬季利用稻殼取暖,這樣,慶安的稻殼得到充分利用。
現在,這個縣平安鎮太平村多年以來就有利用稻草生產草簾、草袋、草繩的傳統,每年全鎮10萬畝水稻所產的5萬噸秸稈都得到了利用。今年,慶安縣又引進北京龍基公司投資2.7億元,新上了生物質能熱電聯產項目,在發電的同時,可保證全縣的集中供熱,全縣的秸稈全部得到了物盡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