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7月16日電 東北黑土地一直以土壤肥沃、植被茂盛聞名於世,曾有『抓一把土就能攥出油』的說法。然而,半個多世紀以來,隨著人們對土地持續大規模、非理性地掠奪式開發,東北地區的土地地表植被遭到嚴重破壞,以黑土地為代表的東北平原沙化嚴重,生態變得越來越脆弱。
風沙危害黑土流失
多年以來的風沙危害嚴重制約著遼寧北部地區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科爾沁沙地的東南邊緣分別與遼寧省的昌圖縣、康平縣、彰武縣接壤,這些地區生態脆弱,地表植被破壞嚴重。據遼寧省林業廳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遼寧現有沙漠化土地123.68萬公頃,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近9%。沙患對東北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
在吉林的榆樹、九臺等縣市記者看到,大面積的良田被肢解得支離破碎,大塊兒耕地變成小塊兒,小塊兒耕地不斷變小,最終被侵吞掉,而衝溝斷壟形成的『雞爪溝』,即侵蝕溝則隨處可見。
黑龍江省西部的嫩江沙地分布在沿嫩江乾流兩側寬165公裡、長300公裡范圍內,形成東北向西南走向的面積達4000多萬畝的長條型沙區,面積已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6%。
7月初,記者在黑龍江省賓縣、明水等地采訪時,並沒有看到想象中東北平原那一馬平川、松軟肥沃的廣袤景象。傳統意義上的黑土在一些地方顏色變淡、逐漸退化,個別地方甚至已成為沙石遍地、怪石裸露的不毛之地。
治沙成為頭等大事
近幾年,在遼寧省康平縣有這樣一句順口溜:『風不停,民不寧;沙不固,民不富。』2002年以來,康平縣委、縣政府提出『林農牧』三元經濟結構的發展戰略,把防沙治沙、改善生態環境作為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頭等大事來抓。
2002年至今年上半年,康平縣累計完成造林面積55萬多畝,新植林成活率達95%以上。康平縣經濟貿易發展局局長於飛介紹說:『康平這幾年植樹造林力度非常大,生態環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綠化甚至已經成了招商引資的一張牌。』
在康平縣鄰近的遼寧省彰武縣後新秋鎮西舊府村有一個大水泡子,當地人叫它西舊府水庫。幾年前記者來的時候,這裡剩下很小的水面。如今,懸在水田上面的滾滾沙海已經被蒼翠的青龍牢牢鎖在腳下。從2000年起,遼寧省固沙造林研究所與後新秋鎮合作,在這裡建立了佔地7500畝的防沙治沙試驗示范區,將這片滔滔沙海圍封起來,技術人員采用22種治理模式,在沙丘上大顯身手。
在流沙移動較強烈的地段,治沙人員先設置機械沙障——平鋪式草方格,然後在每個草方格內雙株栽植沙柳、沙地柏等,形成『固阻結合』的防風固沙帶。站在沙丘頂端,一抬眼,一只野雞飛過,消失在前方的林草中。目前,遼寧省沙區有林面積已經由治理初期的80萬畝增加到641萬畝,森林覆蓋率超過了22%。遼西北地區已經構築了一條綠色屏障,延緩了科爾沁沙地的南襲。
距離齊齊哈爾市約150公裡的黑龍江省泰來縣,屬於科爾沁沙地的延伸部分。20年前,泰來縣到處是荒山禿嶺,土地沙化嚴重,『風起沙飛揚,種啥啥不長』。典型的生態貧困,讓人們認識到只有改善環境,纔能挖掉『窮根』。近些年來,泰來縣下大力氣營造農田防護林和固沙林網,進行防沙治沙。經過多年的艱苦努力,這裡的森林覆蓋率由1978年的2.2%提高到現在的11.4%。如今這裡的部分鄉鎮變成了神奇的綠洲:傲然挺立的樟子松、迎風搖曳的黃沙柳、枝繁葉茂的楊樹和嬉戲其間的野雞、野兔,初步形成了生態良性發展的小氣候。
防沙治沙任重道遠
東北地區土地沙化嚴重的問題已開始引起了越來越多的人們的關注。東北財經大學東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肖興志說,持續大面積的土地沙化不僅從根本上破壞了東北平原寶貴的農業資源,損害了『東北糧倉』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更破壞了我國北方賴以生存的生態屏障。
多年來,盡管林業主管部門及廣大人民群眾采取了許多卓有成效的措施治理土地沙化,但由於人為活動過於劇烈,土地沙化勢頭仍呈上昇趨勢。如何發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合理保護東北平原現有的土地資源,進而使整個東北地區建成布局合理、結構穩定、功能齊全的林業生態體系,已成為一個重大的現實課題。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東北沙化地區的特點是人口密度高,農業人口比重大,經濟相對落後,經營粗放,種植業和養殖業是當地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由於長期毀林開荒、過度放牧、亂砍濫伐,使局部地區的沙漠化土地面積不斷擴大,原本已被林草固定的沙地,又重新成為流動的沙質耕地。
遼寧省林業廳副廳長馬志剛表示,妥善處理農林牧的矛盾,改變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是保護東北黑土地,治理東北土地沙化的關鍵舉措。擴大沙化地區農民的經濟來源,改變他們單純依賴土地的生產生活方式,是下一步防沙治沙的重點。
令人高興的是,如今,越來越多的東北地區乾部群眾開始自覺強化防沙治沙意識,下大力氣協調沙區各產業發展,以實際行動促進東北地區生態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