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8日電 1934年3月8日,為反抗日偽統治者收繳民團槍支與地照,樺南縣土龍山地區2000多名農民在井振清、謝文東(後叛變)領導下發動了聞名中外的『土龍山暴動』。這支農民武裝解除偽警察署和商團武裝,打死日偽軍20多人。3月10日,暴動隊伍在土龍山西白家溝村伏擊日偽軍,打死日本關東軍第10師團第63聯隊長飯冢朝吾大佐等日軍17人、偽軍3人,沈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士氣。這支隊伍後經整編取名為『抗日民眾救國軍』,之後被我黨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八軍。『土龍山暴動』經《大公報》、《紐約時報》、《泰晤士報》等媒體傳遍了全世界。
近日,『勝利之旅』報道組驅車170多公裡從雙鴨山來到樺南縣土龍山鎮,探訪當年土龍山暴動的遺跡。土龍山鎮黨委副書記劉俊傑帶領報道組來到鎮北,在鶴大公路邊上,找到了『土龍山農民暴動抗日紀念碑』。這個碑是中共樺南縣委、縣人民政府1991年8月1日建立的。劉俊傑說,鎮裡正在籌備建立新的紀念碑,新碑的地址在離此往西1公裡的西小山上,這兩天就要破土動工了。
報道組觀看了新碑址之後來到民主村,這裡就是土龍山暴動最精彩的一頁———白家溝戰斗發生的地方。在離村莊以北500米處,綠色的豆田裡,殘留著當年日軍為飯冢大佐樹立的招魂碑的一部分。它原來比較高,光復時,義憤之中的農民將之摧毀,只剩下了一個底座。這裡也是暴動武裝擊斃飯冢大佐等日軍的見證地。
下午,報道組驅車35公裡來到樺南烈士陵園,縣委宣傳部部長劉曉鵬指著玫瑰叢中的一塊石碑說,那裡就是土龍山暴動的首倡者、領導者之一『景(井)振清烈士紀念碑』。這塊碑是由黑龍江省烈士紀念事業基金會和縣人民政府建立的。在它的右側就是抗聯十一軍軍長祁致中烈士紀念碑。
據史料記載,井振清是吉林省農安縣人,1920年遷至樺南清茶館。1934年2月25日,組建了一支300農民的抗日隊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反帝大同盟土龍支部。3月8日與謝文東等領導了『土龍山暴動』。同年5月1日,在攻打湖南營日本屯墾大隊的戰斗中犧牲,時年51歲。
在縣賓館,報道組見到了井振清烈士的孫子井會男。他現在是樺南縣職教中心的老師。他介紹道,我爺爺有2個兒子和1個女兒,大伯父井龍潭參加過土龍山暴動,而我父親當時只有七八歲,沒有參加。聽我父親說,爺爺是個大高個,臉挺長,他和謝文東是把兄弟,但因為他是外來人,就把暴動武裝的領導權交給了謝。他在湖南營戰斗中犧牲後,我奶奶就領著我父親和姑姑生活。我記得父親說過,當年飯桶大佐,也就是飯冢大佐的那把指揮刀,爺爺送給了父親,後來用牛皮紙包了,藏起來,現在找不到了。我父親做過小學校長,他常用家史來教育我們要愛自己的祖國,他說這都是爺爺留下的遺產。
井振清烈士的孫子井會男向記者介紹家史。
昔日暴動武裝擊斃飯冢大佐等日軍的戰場,如今是綠色的豆田,農民在不遠處辛勤地勞作。
土龍山鎮黨委副書記劉俊傑在『土龍山農民暴動抗日紀念碑』前介紹那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