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8月1日電 在哈爾濱市所有的開發區裡,賓西開發區的發展來勢凶猛,甚至有些咄咄逼人。兩年的時間,他們引進項目43個,總投資51億元。其中超千萬元項目37個,超億元項目3個。華龍面業、盛興木業、大豆蛋白等多個項目建成投產,初步實現了賓縣領導班子對開發區『一年打基礎,兩年出形象,三年成規模』的設想。
一次全民大討論確定新發展方略
這場討論就發生於兩年前的五六月間。討論的議題十分簡單:『深化縣情認識,謀求新的發展方略』。討論的產生,是由於賓縣的『三黃戰略』(黃豆、黃牛、黃煙),受到了上級領導的質疑:『按著這個思路搞了很長時間,怎麼就不見起色呢?』賓縣領導班子決定問計於民。
在兩個月全民大討論中,大家終於認清賓縣的縣情,從經濟結構上看,賓縣三個產業比極不協調,農業幾乎佔經濟總量的一半,而工業不足15%,一產比重在12縣(市)中排名最高,二產比重則排名最低,第三產業除二龍山旅游是全市亮點外,再無其他可言。從發展速度上看,反映經濟綜合實力的財政收入,賓縣5年間只增加了1100萬元,年均只增長了200多萬元,而阿城、呼蘭、雙城這一時期財政收入每年都增長幾千萬元。
為什麼十幾年前平起平坐的縣份,惟獨賓縣陷入了困境?怎樣謀求新的發展?賓縣縣委書記任繼福說:『現實逼我們找出路,不改變發展思路,就找不到出路。第一步就是改變工業經濟佔全縣經濟總量15%的局面,否則農業抓出花來,也解決不了賓縣發展的根本問題。』
談到工業發展,大家把目光集中到了一點,那就是2002年9月經省政府批准的賓西經濟開發區,那裡距哈爾濱只有29公裡,同三高速公路及哈同高速公路貫穿全境,位置優越,交通便利。
攻堅克難辦法總比困難多
賓西經濟開發區的成立時間,與雙城、呼蘭開發區比晚了12年。人家的開發區裡已經碩果累累了,賓西開發區當時還是空殼一個。
對於這個新生兒來說,年齡的差距還不是最大的劣勢,國家宏觀政策纔是它面臨的最大考驗。國家關於開發區的政策,在實行了20年後,自然要進行規范,一些不合理不合時宜的政策必然要剔除,其宏觀調控已初露端倪。除此之外,全國、全省各地都在招商引資,搶資金爭項目,競爭相當激烈。面對艱難的形勢,賓縣縣委書記任繼福告誡大家:『賓西開發區沒法選擇出生,但可以選擇怎樣生長,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是能不能在極短的時間裡,為賓縣的經濟發展搶回十年八年的時間。』
然而,就在賓縣准備大舉招商的時候,一場肆虐全國的『非典』疫情突然降臨了。而當別人談『非典』色變的時候,賓縣的主要領導們卻在全國各地進行招商引資。
2003年5月8日,賓西開發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副縣長孫文彬,帶領已退休的原建設局局長王喜成和原財政局乾部盛百祥長途奔波一晝夜,趕赴石家莊參加華龍面業在賓西項目的建設招標大會,沿途全是重點疫區。5月11日回到賓縣後,孫文彬帶著兩位老同志在一家賓館進行隔離。
『非典』是考驗,也是招商引資的機遇。這期間賓西開發區四面出擊,引進18個加工型大項目,總投資8.9億元。特別是哈爾濱四海集團投資2.1億元的數控機床、河北華龍集團投資4000萬元的方便面加工及北大荒包裝制品有限公司投資5500萬元的包裝制品等項目的引進,結束了賓縣無品牌企業、無名牌新產品的歷史。
也是在『非典』期間,賓西開發區采取資源轉換、市場運作等方式,投資5000多萬元,完成了起步區的排水、通訊、『兩縱三橫』道路、供電給水等基本工程建設,為開發區的快速發展打下了基礎。
培植龍頭本地資源做後盾
有了開發區的牽動,賓縣去年GDP實現60.8億元,財政收入1.79億元。但賓縣縣委書記任繼福仍懮心忡忡,他說賓縣被列為哈爾濱都市經濟圈的衛星城,按照衛星城的發展要求,5年左右的時間,衛星城要發展成為生產總值達到150-200億元,財政收入達到7-10億元,市區人口達到30萬的中等規模城市。如果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使本地資源實現效益最大化,也就是要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擺在賓縣人面前問題不是如何發展,而是如何跨越式發展。在年初召開的賓縣全委會議上,賓縣人完善了『做大做強開發區,建設新興工業城的發展規劃』。他們今年招商引資瞄准牽動能力強、科技含量高、項目發展前景廣闊的企業,使開發區的發展再上一個臺階。他們准備以今年全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為契機,搞好開發區規劃編修,力爭使開發區面積達到50平方公裡,進一步擴大發展空間,成為承接哈爾濱市經濟發展和輻射的最前沿。在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上,他們通過國家省市資金支持、市場化運作、民間借貸、政府投入等多種措施,投入資金2億元,完成開發區『一縱三橫』道路拓寬改造任務,進一步加快通訊等工程建設,實現開發區的『七通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