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4日電 一位多次到大慶采訪的老記者這樣描繪大慶的變化:地下流的是黑色的石油,地上淌的是白色的牛奶。
今天的大慶已經不是昨天的大慶。大慶非油經濟佔全市經濟比重已由2000年的22.9%上昇到去年的35.3%,可謂三分天下有其一。『油』不再是一枝獨秀,大慶作為全國最大的石油資源型城市,正在走出單一的油經濟,多輪驅動謀發展。
在現有的發展基礎上,通過試點給予大慶必要的政策扶持,既有利於確立石油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模式,有利於探索礦城與礦企協調發展的長效措施,更有利於開闢資源型城市融入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從而為其它石油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趟出一條路子。
試點則將為大慶的城市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盡管《石油城市大慶經濟轉型試點方案》尚未最後敲定,但記者卻透過幾頁薄薄的紙張,看到了大慶這座石油城市發展的美好未來。
5到10年的時間,大慶的經濟轉型將發生巨變———
發揮比較優勢的接續產業集群初步形成。石化產業發展壯大成為千億元產業,農牧產品深加工、機械制造、紡織、新材料、電子信息等產業粗具規模,現代農業和金融、物流等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高新技術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明顯增強。非油氣采掘業經濟總量超過油氣采掘業佔到50%以上,高新技術產業佔全市經濟的比重達到15%以上。
促進經濟持續增長的體制機制基本建立。中直上市企業競爭力進一步提昇,中直未上市企業和地方經濟融合發展,現代投融資體制初步建立,地方政府推動經濟發展能力明顯增強。
承載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軟硬環境更加優良。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城市功能進一步提昇。形成良好的政務環境、商務環境、人居環境,城市的凝聚力、吸引力、輻射力顯著增強。
到那時,大慶將成為全國重要的石化工業強市,黑龍江省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適宜人居的生態園林城市,成為與哈爾濱、齊齊哈爾互補的區域中心城市。
怎樣將這樣一幅美好藍圖變成現實?大慶自己做了回答:加快發展接續產業,推進經濟結構優化昇級,這是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的主要途徑;大膽創新體制機制,增強經濟增長的持久動力,體制機制創新是推進經濟轉型的長效力量;努力完善城市功能,營造經濟發展的優良環境,優良的發展環境是經濟轉型的必要保障。
先行一步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大慶就在發揮比較優勢、培育發展石化等接續產業上開始下功夫。近幾年,更是形成了發展非石油開采、非國有『兩非』經濟的思路,建園區、引企業、上項目,大慶已經初步形成了石化、食品、機械制造、電子信息等接續產業框架。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大慶已逐步實現了以『化』補『油』,現在已形成了集科研、生產、設計於一體的化工體系和煉油、化工、化肥、塑料等160多個品種的生產能力。地方工業迅速發展壯大,連續4年以40%%的速度增長,成為石油產業的重要接續力量。
推進資源型城市向綜合型城市、礦區型城市向生態型城市、自我服務型城市向區域中心城市轉變已成為大慶的戰略目標。目前,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炙手可熱。大慶開始進一步明確產業定位、城市定位,融入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