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濱江道署考古挖掘現場。 |
![]() |
二堂正堂資料片。 |
東北網哈爾濱8月10日電 濱江道署,滄桑百年,遺存依然。作為見證哈爾濱設治百年的遺址,重現其昔日風采,成為現代人的一種歷史責任。
據有關專家介紹,濱江道署的歷史價值具有多重性:濱江道署是清政府行使國家主權的象征,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另外,它也是最後一個封建傳統式衙門,是當時中國位於最北方的最高權力中心。建築本身是北方官式和東北地方建築的混合體,它的首任長官杜學瀛,身為道臺,應為正四品,卻享受著正二品的官階,也表明了清政府對濱江道署的高度重視。
目前共找到22處遺址
濱江道署歷史文化公園項目負責人於以順說,整個濱江道署共有遺址35處,除了原來保存下來的4處遺址(三堂、三堂的東廂房和西廂房、衙神廟)之外,目前共考古挖掘出來18處遺址。
濱江道署工程被確定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市文物管理站和北京文物古建築工程公司三家單位就聯合組成了先期的考古挖掘隊伍,通過保護性挖掘,共發現了18處遺址,即書房、廚房、戈什房、雜項人房1、雜項人房2、會華館廳、會陽館廳、茶房、內宅門、如意門、二堂、大堂、吏戶禮、兵刑工、儀門、營房、班房、大堂和二堂之間的東西廂房。
雖然找到22處遺址,但讓專家無可奈何的是,剩餘的遺址很多沒有找到,可以肯定已經被城市歷年的建設破壞掉。專家說,旗杆、冰窖、馬棚、會陽館廳後面的敞棚、二眼井、木柵欄、馬棚、石獅子等遺址,多數都在現有的樓房和北環路下面。
幾經周折找到原始圖紙
修復還原歷史古建築,最怕沒有真實的原始圖紙。濱江道署原始圖紙到底在哪裡?
3月11日,北京市文物古建築工程公司派出蘇忠剛、李博、羅穎3名專家趕赴吉林省,他們3人在吉林省的各類大大小小的圖書館、檔案館開始了全面查找工作。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後他們3人在吉林省長春市檔案館找到了一份珍貴文物———當年濱江道署修建完成的奏折,他們與檔案館工作人員協商,能否允許他們復印或抄錄該奏折,但遭到工作人員的拒絕。
3名專家並沒有灰心,他們又趕到了哈爾濱市,在省、市各級部門的幫助下,翻閱了清朝時期保留下來的所有奏折與文字資料,最後他們在省檔案館發現了濱江道署竣工驗收的報告和文字資料,從而為濱江道署的修復提供了真實的歷史資料。據了解,在挖掘過程中,沒有發現大堂、二堂之間的東西廂房,但專家從省檔案館發現了相關文字記載,通過走訪當地住戶,發現東西廂房已經被原住房戶給拆除了,施工隊只好根據歷史文字記載還原廂房。
據於以順介紹,濱江道署修復後其內部將進行現代化的修建,具體就是地下設立地熱,給排水電等現代化房屋有的『五全』,濱江道署都有,但是所有的現代化設施都要經過隱藏方式來處理,以不影響古建築整體形象。
清政府工程嚴重縮水
於以順告訴記者,清政府官員在工程建造過程中縮水嚴重。
重新修復濱江道署工程啟動後,考古挖掘隊伍在查找營房和班房二處遺址過程中,遇到難題,根據原始圖紙和歷史上的文字記載,已經發現了營房和班房的遺址,但根據記載應該是各五間房子,而在遺址挖掘中卻是各三間房屋。省、市考古專家經過多次研究、考察會議,最後在通過現場查看發現每棟房屋遺址地基長為8.2米,為三間房,雖然清朝竣工上奏給清政府是五間房,但是為了保留歷史原貌,修復只能按照三間房屋修建。
用壞150把鐵?找到二堂遺址
在二堂挖掘過程中,考古隊經過一個多月的考古沒有發現任何遺址地基,歷史上沒有二堂嗎?最後經過走訪發現,1963年,政府曾對二堂進行過重建,施工隊派出專人對二堂進行了深挖,100多人在用壞了150多把鐵?子、挖出一堆石頭後,發現了3塊二堂遺址青石板,從而確定了二堂遺址的具體位置。於以順說,從二堂解放初期修建的房屋質量來看,該房屋的質量只能用『沒的說』來總結,從地基堅固和厚度來看,在上面蓋7層樓都可以,水泥標號之高,比修地堡還高,力工乾了一個多月纔挖開地基,這工程質量和清政府的縮水工程正好是正反兩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