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4日電 自2002年7月起至今年7月,哈爾濱市陸續對米、面、油、飲料、白酒等28類食品實行了許可證管理制度。目前,全市有698家食品生產企業獲得許可證,與此同時,800餘家因規模、衛生條件等限制而無法獲得許可證的小作坊面臨生死存亡的選擇。雖然哈爾濱市相關部門目前已初步制定了一些措施來規范小作坊,但這些措施卻帶來了新問題。
800餘小作坊場外徘徊
據業內人士介紹,『許可證管理制度』又稱『市場准入制』。即食品生產企業必須經國家、省、市三級質監部門檢查驗收,生產設備、生產工藝、生產環境符合國家相關要求的企業纔有資格獲得《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具備此證的企業纔允許生產。
據統計,哈爾濱市市場准入食品共28類2700多種,佔哈爾濱市55大類食品的半壁江山,涉及到的哈爾濱市食品生產企業有2193家。在這些企業中,目前有698家獲得了許可證,有一些正在辦理中。還有一些小企業因規模、衛生條件等無法獲得許可證,這些企業幾乎都是小作坊,目前正等待生存或是死亡的宣判。據初步統計,哈爾濱市各區、縣(市)這類小作坊現有800餘家。
小作坊還有生存必要
小作坊在市民印象中一直是假冒偽劣的代名詞,也是有關執法部門查處取締的重點。但並不是所有的小作坊生產條件都髒亂差、都在生產假冒偽劣產品。哈爾濱市是農業大市,因受傳統消費觀念影響和經濟條件制約,食品需求許多都依賴小作坊。
小作坊何去何從?目前,對食品生產和食品流通領域分別進行監管的市質監局和市工商局達成一致意見:將800多家小作坊全部取締不可取。業內人士認為,取締不如引導和整合。但如何引導和整合卻是一個難題。
據市質監局食品辦負責人介紹,目前,我國尚沒有出臺小作坊監管的管理方案。哈爾濱市質監部門結合具體情況對小作坊初步采取的規范措施主要有兩種:一是限區域銷售,二是鼓勵聯營,限區域銷售就是對處於農村偏遠地區、交通閉塞、原料就地取材的小作坊,可以允許其在一定區域內銷售。鼓勵聯營是引導小作坊聯合起來形成規模較大的經濟實體。據業內人士分析,讓小作坊聯合起來,目前來說有三大好處:一是能促進資源合理使用,有效地降低生產成本;二是能增強競爭力,提高生產效率,發揮品牌效應,有利於可持續發展,也能遠離『問題食品』;三是有利於聯合建立食品檢驗室,共同建立檢驗檢測平臺。
此外,據介紹,對於那些連續檢查連續出現嚴重質量問題的小作坊,哈爾濱市將毫不留情地取締。
新措施帶來新問題
小作坊是哈爾濱市生產力較低歷史條件下的產物,目前雖然哈爾濱市質監部門出臺了『聯營』和『限區域銷售』等規范措施,但由此帶來的相關問題卻不容忽視。
業內人士爭議較多的就是限區域銷售。市消協一項調查顯示,哈爾濱市94.13%的城鄉接合部居民在購買兒童食品、醬油、醋、飲料等小食品時受到過假冒偽劣的侵擾。在今年上半年的『紅盾護農』行動中,市工商局、省化工質檢站、省農機質檢站、市質檢所、吉林省產品監督檢驗院對哈爾濱市農村的農資市場進行定向監測結果表明:農藥的合格率僅為33%,農機的合格率及為8%,農機配件的合格率為零。在如此脆弱的質量『生命線』上,如果再添上『限區域銷售』的小作坊生產的質量合格率沒有保障的食品,那麼就會助推『劣貨下鄉』泛濫成災。
在目前,限區域銷售問題重重,而『聯營』又是一個要經歷很長時間的雙向選擇和磨合纔能完成的長久之計。為此,業內人士建議,一方面,哈爾濱市應出臺具體措施,由政府引導,縮短有能力與大企業聯營的小作坊聯營的時間。『五常大米』由政府引導、協會支橕的聯營方式就可資借鑒;另一方面,哈爾濱市應在國家限定的整改期限內,盡可能幫助、指導那些有營業執照和衛生許可的小作坊提檔昇級,而不是聽之任之將沒有許可證的產品投放到偏遠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