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8月24日電 題:牡丹江構建和諧社區建設紀實:社區奏和諧好大一個家
如今在牡丹江,一座座蕩漾新風的樓院,構成一個個飄溢祥和的社區,居民們用雙手建設和諧社會,盡情享受和諧社會的成果。『小事不出樓院,大事不出社區,人人關心互助,家家樂業安居。』這成了牡丹江市構建和諧社會『社區建設』的真實寫照
社區是社會的單元細胞。牡丹江市把和諧社區建設作為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穩定的有力抓手,作為優化經濟環境、促進經濟進步的重大舉措,作為加快城市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內容。於是,建設和諧社區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基礎工程,被該市寫入『十一五』規劃,寫入每年的市委、市政府工作報告,列入各級黨委、政府的一級考核目標,年年簽訂責任狀,大張旗鼓地兌現獎懲。
一張張《社區黨員明白卡》架起困難職工連心橋
6月6日這一天,林機社區殘疾居民豐寶安格外高興,一位社區黨員主動來認『親』,幫他找尋就業門路。這是牡丹江市『萬名黨員乾部幫扶困難職工再就業手拉手』活動對接時的一幕。牡丹江市在開展這項活動的同時,還配套提出了12項保障措施和15條實質性扶持政策。依據這些政策,幫扶對象如果自主創業從事個體經營活動,可免交21個部門的47項行政事業性收費。
目前,牡丹江市每個社區都成立了社區黨組織,其中社區黨總支32個。今年7月,全市第一家社區黨委濱江社區黨委掛牌成立,1.63萬名社區黨員的數字在不斷增加。
慶旺社區為每名居住在社區的黨員建立個人檔案,按樓院劃分黨員責任區、在職黨員聯絡站、流動黨員管理站、黨風廉政建設監督站,一張張《社區黨員明白卡》印發到每名黨員手中,明明白白告知黨員的責任范圍。教育學院15名離退休老教授、講師黨員關系進入社區後,甘當黨建工作講師團的報告員、社區建設的宣講員、安全防范的監督員、文化活動的組織員、法律知識講解員、國策宣傳員,帶動社區黨員、群眾自願加入社區志願者行列,使社區志願者像滾雪球一樣不斷發展壯大,在社區中實現了大作為。
照慶社區號召社區黨員用踏踏實實的行動為社區實實在在做事,要求黨員方針政策講一講、鄰裡糾紛勸一勸、治安巡邏走一走、火災人禍訪一訪、困難群眾幫一幫、封建迷信管一管、尊老愛幼說一說,黨員在『七個一』的行動中發揮了先鋒作用。社區老黨員韓東昇累計資助1.8萬元,使兩名學生正常上學。一次韓東昇看到一個10多歲的小女孩在社區內整日不上學,便上前打聽,原來女孩叫王雅麗,父母是民工,在此租房,家中沒錢上不起學。韓東昇主動聯系孩子父母,給孩子買學習用品,並聯系上了學,從小學一年級一直資助到現在上初一。社區內陳長輝母親喪失勞動能力,父親去世後想輟學。韓東昇知道後從初一一直資助孩子上大學。陳長輝接到吉林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後,韓東昇買來600多元錢的書作為對孩子的鼓勵。上大學前,陳長輝把自家養的雞抱到韓爺爺家,含著眼淚說:『韓爺爺,你不捨得吃、不捨得喝,八年來把工資錢都用在我的學習上。如果沒有你,就沒有我的今天。這只雞是吃我剩飯長大的,您一定吃了它補補身子,這是長輝現在惟一能夠做到的。』
林機社區『黨員之戶』『黨員之家』的標志牌貼在黨員家的門上。806名社區在職、在冊黨員分別認領一個樓道、一片綠地、一處衛生、一名失足青少年、一個特困家庭、一名下崗職工,一言一行置於群眾監督之下,一舉一動為黨旗增添了光彩。
7大主題活動構成社區文化品牌
社區文化節、四季風景線、七彩周末大舞臺、家庭倫理運動會、樓道文化、『鄰裡情』和『感恩與祝福』等7大主題活動構成了社區的文化品牌,使社區成為居民精神的驛站、歡樂的家園。
今年7月以來,新安街道辦事處舉辦了首屆鄰居節,奏響了社區居民相識、相知、相助的三步曲。在以『同進一扇門、同是一家人』為主題的鄰裡親情見面會、鄰裡懇談會上,天天見面的老鄰居們第一次握手、第一次問候,第一次交談。居民劉向東說:『我家老父親心髒病厲害,麻煩各位晚上回來腳步輕點』,王勇深表歉意地說:『實在對不起,以後我多注意』。認識了、理解了、諒解了、互讓了,鋼筋水泥形成的壁壘打開了,鄰裡磨擦中形成的堅冰融化了,『老死不相往來』的現代鄰裡關系徹底改變了。
豐富多彩的各種活動,讓社區居民增進了解和感情。『鄰裡運動會』中,三人纏足、手托球比賽讓圍觀群眾笑得流出淚來;以樓道為單位的『鄰裡對歌比賽』,使平時互不相識的鄰居同臺表演;『鄰裡廚藝展』讓居民品味佳餚的同時,體味到親如一家的幸福與快樂;『鄰裡作品展』中,上至80歲的老人,下至五六歲的娃娃展現出一技之長。
在增進了了解之後,他們趁熱打鐵,推選出單元長,由單元長組成居民議事協調會。單元長們通過『小巷之聲』、『回音壁』、『民情直通車』了解居民呼聲,提出合理建議,通過『一樓告知欄』、『提個醒』讓居民了解社區建設動向,明白自己應該做些什麼,怎麼做會更好。單元長像根根紅線,串綴起居民相知、相伴、相助的濃濃鄰裡親情。花園社區的一位副廳級乾部退休後無法擺正心態,整日足不出戶。在單元長的動員下參加了活動,在活動中找到了快樂。現在,他辦起了美術班,免費教社區青少年學習繪畫。
東安區清福社區建起了特色文化樓道。居民把自己的書法、繪畫、剪紙、攝影、漫畫、雕刻、園藝等作品展示在小區樓道中。我眼中的和諧社區、少兒天地、愛國主義教育、環境保護、科普小常識、拒腐倡廉、生殖保健等版塊,讓居民真切感受社區的變遷、社會的發展和作為中國人的自豪。社區的科普長廊將日常保健、科學飲食、流行疾病預防及科普常識等內容用彩圖展現在居民面前。最近,『節電小常識』在樓道內吸引了居民駐足觀看,促進了節約意識的形成。
投入5780萬元徹底改寫社區『三無』狀況
牡丹江市作為我省東南部開放發展的口岸城和旅游城,在實施『工業立市』戰略取得成果的同時,下崗失業人員增多、特困群體增多、離退休人員增多、流動人口增多而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日益凸顯。因此,牡丹江市一直十分重視社區建設,通過和諧社區的建設來推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首先,完善社區的基礎建設。兩年來,通過政府投入和社會支持,牡丹江市共投入社區建設資金5780萬元,徹底改寫了社區『三無』(無辦公用房、無辦公經費、社區乾部無補貼)歷史,全市社區服務中心如雨後春筍。在寬敞明亮的『一站式』服務大廳內,行政事務、社會保障、信訪接待、法律服務、家政服務、社會事務等均一次辦理完畢,產生了『敞開一扇門,能辦萬家事』的良好效應。與此同時,逐步健全了『四室、三站、一校、一場所』,即:社區辦公室、黨建辦公室、圖書閱覽室、活動室;社區綜合服務站、文化站、體育站;居民學校;社區活動廣場。
在街道和社區中,經常看到的是牡丹江市各級領導推進社區建設的身影。由市長為組長,分管副書記、副市長為副組長,31個部門單位主管領導為成員的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切實發揮作用,季度召開工作全會、年度進行總結匯報、分階段推進重點工作,定期調研檢查驗收。市委副書記王寶良在社區調研時,看到陽明區東苑社區在路邊無電無水的小崗亭辦公,當即安排市教育局、司法局和水泥集團幫助解決,當社區居委會搬進新建的100平方米的辦公室時,社區乾部流淚了,他們說,過去天一黑就無法辦公,現在服務居民方便啦。
社區發展了,駐區單位也嘗到了甜頭。全市駐區單位共同發出了『傾情奉獻社區建設和諧社區』的呼聲,47個黨政機關、社會團體和企事業單位包扶22個困難社區居委會,在全市社區建設大會上簽訂了包扶責任狀,不到半年時間,共為社區投入財、物折合人民幣382萬餘元,解決了社區的許多實際困難。
『四卡』終年關懷弱勢群體
牡丹江市清醒地認識到小社區事關大穩定,前瞻地啟動了『保障在社區、穩定在社區、平安在社區』活動,有效地承接和化解了各種矛盾。
地處城鄉結合部的東安區建福社區由五家破產企業及其家屬組成,是下崗職工和弱勢群體及流動人口的聚居區,也是治安案件高發區。社區提出建設穩定型社區的設想,召開『社區下崗職工再就業明星演講會』,通過下崗職工自強不息的現身說法來轉變下崗職工的擇業觀念。成立社區就業信息服務站、召開下崗失業人員用工洽談會和就業大集,建立勞務輸出渠道。社區居民盛江生下崗後,愛人患有嚴重的心髒病,內弟在監獄服刑,弟媳撇下幼小的孩子離家,內弟的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家中卻無力供他讀書。性格內向的盛江生每天借酒消愁,夫妻間經常為此吵架。社區乾部一次次登門鼓勵他樹立生活的勇氣,多次與物業部門聯系,安排他做了一名治安員。不僅如此,還三番五次地與長安小學協調,最終,學校為其內弟的孩子減免了學費,幫助盛家解決了眼前的困難。
社區治安協會,吸納黨員志願者服務隊員68名,巾幗志願者60名,老黨員、老乾部、老工人『三老』巡邏隊員48名,義務治安巡邏隊員24名,這些隊伍在工作上各有分工,又互相配合,交叉巡邏,互通信息,對各種矛盾做到早知道、早應對、早處理、早化解,使不安定因素消滅在萌芽狀態。三年來,建福社區80%的下崗人員實現了再就業,解決居民難點問題30多件,化解各種社區居民糾紛100餘起,無一例重大案件和過激上訪事件發生,成為名符其實的『穩定型社區』。
柴市社區為轄區弱勢群體發放了紅色病殘救助卡、橙色孤殘幫助卡、黃色就業幫扶卡、藍色精神慰藉卡,讓不同的人群得到不同的社區關愛。他們在全市率先辦起『愛心超市』,對社區弱勢群體的救助由『年終關懷』變為『終年關懷』。居民劉志發是雙下崗家庭,愛人精神不好,不慎失火把家裡燒得精光。社區迅速啟動應急救助預案,一邊租房安排夫妻倆住下,一邊動員居民捐款捐物,幫助維修房屋,還為這個新家添置了電視、床被、鍋碗瓢盆、米面油鹽等生活必需品。當夫妻倆回到裝修一新的家時,丈夫落淚了,他說:『本以為沒有單位什麼都完了,做夢也沒想到,社區會幫助我家渡過這麼大的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