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新民周刊:魔鬼終結地侵華日軍要塞調查
2005-08-27 21:43:20 來源:新民周刊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綿延中國東北邊境、被侵略者吹噓為『東方馬其諾防線』的侵華日軍要塞群,是二戰最後戰場,也是魔鬼自掘的墳場。

  在哈爾濱社會科學院特邀研究員、呼倫貝爾市的侵華日軍細菌毒氣戰研究學者徐佔江的引導下,記者實地尋訪了侵華日軍要塞群之一的海拉爾要塞遺址。

  長長的地下通道內,微黃的燈光下,徐佔江向記者展現了他與眾多學者歷時4年研究揭開的一個秘密的地下世界。

  那是一個死寂的世界,60年前的炮火硝煙之聲早已遠去,但似乎仍能聽到自掘墳墓的侵略者垂死掙紮時的一聲聲嘆息;那是一個悲戚的世界,厚厚的鋼筋混凝土牆壁裡仍能透出無數中國勞工死難者的吶喊……

  殘骸

  參觀過『馬其諾防線』的人也許會承認,即使面對今天的戰爭機器,半個多世紀前的這道屏障還稱得上是一道銅牆鐵壁。但是,這條號稱『固若金湯』的鋼鐵防線卻成了世界軍事史上的最大笑柄。

  無獨有偶。中國東北邊境也有一條類似的防線,這就是被侵略者吹噓為『東方馬其諾防線』的侵華日軍要塞群。

  這裡是侵華日軍海拉爾要塞的北山陣地遺址,部分整理後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剛一上山,遠遠可見地面上一個巨大的由破碎的混凝土塊堆積而成的標志物,徐佔江說,那是用當年蘇軍攻克要塞時炸毀的碉堡殘塊堆積而成的。

  還沒到地下要塞入口,一道道寬兩三米或十餘米的深溝從山腳下或圍繞或交錯,一直排列到山上。『這就是地面工事的交通壕和反坦克壕。』反坦克壕後還有巨大的混凝土碉堡,已經支離破碎,能想見那場戰斗的激烈場景。終於來到一個小平房前面。這裡就是通向地下的入口,長長的臺階、黑黑的洞口,寒氣逼人。

  徐佔江告訴記者,地下通道出入口很多,在蘇軍攻克要塞後根據戰爭慣例已全部炸毀,這個入口是後來清理出來的,小平房是加蓋的保護性建築。原來的通道入口處鋼筋混凝土厚約1米,密封門厚25厘米,四周鑲有角鋼,入口的水泥臺階76至87個不等,可以計算出地下要塞深17米到20米。

  穿著早已准備好的軍用棉大衣下到底,一條長幾十米、寬兩米左右的弧頂通道展現在面前,通道內雖無換風裝置,但卻乾爽清新,弧頂不時可以看到觀察口等設施,地下兩側分布著排水溝機槽。通道盡頭轉角處一個阻擊掩體橫在那裡,掩體後一左一右又分出兩條通道,左側通道長達一兩百米。通道兩側排列著一個個門上寫有指、將、繃等字樣的房間,每個房間都很寬大,有十幾平方米到幾十平方米,有的房間後面還有通道或房間,有的通道後面直接通向了昇往地面的昇降機。

  徐佔江向記者介紹,北山陣地是海拉爾要塞地上地下工事最為復雜、規模最大、各種設施最全的環形防御陣地,是整個要塞的指揮中心,日本關東軍第80獨立混成旅團司令部就設在這裡。

  北山西部地下軍事工事東西走向,均為鋼筋混凝土澆鑄而成。上世紀70年代初查明各種工事總面積1萬平方米,通道總長度4000多米。通道地下鋪設電纜,壁上安裝通訊、照明線路。通道兩側排列指揮部,將校室、通信室、醫療室、宿捨、油庫、通風供電室、食堂、廁所、彈藥庫等規格不等、用處不同的房間50多個。

  軍事專家評價說:此處陣地地下工事之完善、建築之復雜、規模之龐大、設施質量之高,在當時都是最高水平的,除了防核之外(建設時核武器尚未使用),防毒、防水、防化學都考慮到了,即使今天看來也是一流的軍事工程,可謂是一個步、炮、工、化學、裝甲等合成兵種永久性的聯合防御要塞。

  魔域

  海拉爾要塞讓人『嘆為觀止』。侵華日軍在中國一共修築了多少個這樣的要塞?

  據了解,侵華日軍二戰期間在中國東北大規模修建要塞雖經證實並有零星發現,但由於日軍要塞策劃、勘察、設計、施工和使用都在極其保密狀態下進行,加之戰敗後將數千冊存在日軍總部的有關要塞的一級秘密資料全部燒毀,使得日軍要塞成為二戰後留下的最大謎團之一。

  哈爾濱市社會科學院李茂傑、徐佔江、金成民等『侵華日軍要塞』課題組成員經過4年研究,日前終於進一步揭開了這個埋藏在地下半個多世紀的秘密。專家們的研究和實地考察發現:1934年至1945年,侵華日軍歷時十餘年,在東起吉林省琿春,中部經黑龍江省中蘇邊境,西至海拉爾和阿爾山的5000公裡邊境地帶,共修築17處要塞,要塞群相加約1700公裡,共有8萬個永備工事。這些要塞是東寧要塞、綏芬河要塞、半截河要塞、虎頭要塞、霍爾莫津要塞、愛琿要塞、黑河要塞、海拉爾要塞、(琿春)五家子要塞、鹿鳴臺要塞、觀月臺要塞、廟嶺要塞、法別拉要塞、鳳翔要塞、烏奴爾要塞、阿爾山要塞和富錦要塞。此外,日軍還建了數以千計的永久性地下倉庫、電站、通信樞紐部、給水站等附屬軍事設施,大量二三線一般陣地和野戰陣地及軍用機場、軍用鐵路和公路,工程巨大。

  關於日本關東軍修築要塞的數量,前蘇聯專家學者的調查研究結果也給予了印證。弗諾詩欽科在《遠東的勝利·敵防御陣地》中認定日本關東軍共修築了『17個築壘地域』,總長達1000公裡以上。

  徐佔江向記者介紹,侵華日軍要塞所有築壘地域都構築有鋼筋混凝土工事、永備火力點,有鋼帽堡、裝甲觀察哨及土木質火力點,有步兵掩體、機動戰壕、反坦克壕、連環鐵絲網和防步兵地雷區,有彈藥庫、糧秣庫、發電站、給排水系統和浴室等,有以班、排為單位的兵室、會議室、醫務所、廚房、電話機房和軍官指揮所,有電動鋼軌運輸車和專用通道、豎井、通風口等。為防備飛機轟炸和大口徑重炮轟擊,地下要塞都是從堅硬的岩石山體中部或底部開掘,洞口頂部和四周還要澆築混凝土,一般都是1到2米厚。根據地形和攻守方向的重要程度,每個築壘地域內設有3至7個抵抗樞紐部。每個抵抗樞紐部側翼通常以險山、密林、河流、沼澤為依托。形成一個龐大的人造工程與天然屏障相結合的牢固的工事體系。

  專家研究發現,侵華日軍這17處要塞的設計、施工和經營,是在極其保密的情況下進行的。現已查閱到的有關日偽檔案資料均標注『絕密』、『機密』等字樣,其原文中多次反復強調『秘密保持』的重要性。

  而侵華日軍要塞與『馬其諾防線』有顯著的區別:這些要塞並非是完全防御性築壘地域,而是攻守兼備。根據日本防衛廳戰史室編《關東軍(一)》第六部分『國境築城』記載:東寧要塞陣地屬於『東部國境主攻陣地』,所有地上、地下軍事設施及兵力、兵器配備都是從對蘇作戰目的出發,並作為進攻蘇聯濱海邊疆區的戰略支橕點和戰爭策源地加以縱深布防。

  對峙

  專家研究和日方資料都證明了侵華日軍修建要塞的真正目的———與蘇聯較量。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關東軍佔領了中國東北地區,長期與日本對峙的蘇聯清醒地認識到,日本下一個進攻的目標就是蘇聯遠東地區,於是加強了遠東武裝防御力量,並在國境及沿海重點地帶擴大鞏固築壘地域。這一軍事行動一開始就進入了日軍偵察視線。

  日軍針對蘇軍碉堡的強度、陣地的規模和將來對蘇作戰的計劃,在迅速調動和配備野戰部隊同時,於1933年初開始著手計劃修築『滿洲』國境築壘陣地。

  1933年春,日本陸軍參謀本部作戰課長鈴木率道等一行視察了『滿蘇』邊境,決定在國境重點地方構築軍事工事。這個被陸軍參謀本部大加贊賞並譽為『戰爭幽靈』的鈴木率道行程一千多公裡,鑽山溝,爬高山,走遍了中國東北國境地區的重要戰略要地。

  同年12月,關東軍測量隊著手在東寧、綏芬河、半截河及海拉爾進行測量。1934年6月開始動工修建。從東寧到海拉爾的工程分兩階段實施,第一階段在1935年春夏之交基本完成,第二階段的大部分也在1937年年底大體完成,稍遲的虎頭陣地也在1938年春季完成。

  毀滅

  美國研究者本尼迪克特在《菊花與刀》一書中有這樣一段分析:『任何西方軍隊如在盡了最大的努力之後發現他們仍陷於絕境,就會向敵軍投降……但是日本人在這種情況下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態度,戰斗至死纔能保全名譽。面臨絕境時,日本軍人應該用最後一顆手榴彈自殺,或者赤手空拳衝向敵陣,實行集體自殺,他決不會投降。萬一因受傷和失去知覺成了俘虜,那麼他「在日本就再也抬不起頭來了』,他就會名譽掃地。他再也無法同過去一樣地生活了,他是一個「死去的人」。』

  於是,『東方馬其諾』成了侵華日軍最後的墳墓。

  正像虎頭要塞戰役中的日本老兵岡崎哲夫在其《秘錄·北滿永久要塞》一書開頭說的那樣:『虎頭成了(日軍)命中注定的墓穴,』要塞正是侵華日軍為自己掘的最後的墓穴。

  蘇軍對日軍的作戰行動早在德國戰敗前的1945年2月4日至11日舉行的『雅爾塔』會議上,斯大林已向其美、英盟友做出肯定的秘密許諾:德國投降後的3個月蘇軍准時出兵進攻。

  根據《雅爾塔協定》,蘇軍最高統帥部從1945年春天起開始進行對日作戰的准備。至1945年7月,75萬蘇聯紅軍全部集結在遠東,遠東的兵力達到157.7萬人。7月30日,正式組建了遠東蘇軍總指揮部,從而拉開了蘇軍進軍中國東北、對日作戰的序幕。

  1945年7月5日,日本關東軍也制定了對蘇防御作戰計劃。在東北與蘇軍相對峙的日軍總兵力120餘萬人。但從實力上講,已不能和關東軍鼎盛時期相比。日軍雖然人數眾多,但新兵比重大,士氣低落,軍隊素質不高。現代化裝備的技術性能和威力都無法與蘇軍相抗衡。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9日零時,蘇軍對日全線發起總攻,主要目標是殲滅盤踞在中國東北號稱『皇軍之花』的日本關東軍。

  1945年8月8日是日本關東軍在中國東北度過的最後一個節日———大昭奉戴日(日本的傳統皇家節日)。駐守在『滿洲』國境築壘地域的日本守備隊提前為節日做了充足的准備,還調來了慰安婦和歌伎,供守備隊官兵盡情享用。

  8月9日零時,『滿蘇』國境各處都有蘇軍飛機越境。不久,東部虎頭、五家子、東寧、綏芬河前沿陣地遭到來自烏蘇裡江對岸的炮擊。第一方面軍司令官喜多誠大將立即向下屬下令全軍摧毀進犯之敵,同時向關東軍總司令官山田乙三發出急電:東寧、綏芬河正面之敵開始進攻。隨後又發出一份急電:牡丹江市正遭敵空襲。此時的山田乙三司令官正在大連一所軍部中熟睡。

  8月9日至10日,『滿蘇』、『滿蒙』、『滿朝』邊境地區已化為戰場,各要塞陣地相繼與各軍部中斷通訊聯系。翻開前蘇聯公開發表的戰史著作和日本老兵的回憶錄,號稱『東方馬其諾防線』上的17處要塞,除個別要塞固守日軍沒有接到停戰投降命令外,大部分國境築壘陣地和地下軍事要塞,或被遺棄,或被摧毀,突破防線的時間大都不超過3天。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