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日電 9月1日,在尚志市葦河鎮高速公路段,駐紮了近三個月的浙江蜂農——錢校勾一家五口人,滿載著在哈爾濱市收獲的『甜蜜』,踏上了返鄉之路。透著滿臉的喜悅,錢校勾向記者說: 『在哈爾濱采蜜三個月,掙了10萬元,明年還來。』
據老錢講,他今年已是第六個年頭來哈,每年瞄著5月至8月的椴樹花期,跟他一起來的同鄉就有三四十家,每家的蜂群都在300箱以上,最大規模的蜂農一個花季就能從哈爾濱掙走20萬元。三個月的采蜜期,總能讓他的500箱蜂,產出2.5萬公斤的蜂蜜,再加上價格昂貴的蜂壬漿和花粉,收益更是可觀。而像他這樣,來自河南、安徽、四川、江西、上海、河北的外地蜂農正以每年遞增的方式大量湧人哈市。老錢說,保守講,一年來哈的500戶外地蜂農,三個月就能從哈市掙走3500萬元。
聽著老錢的介紹,令人不敢售信的是,守著巨大資源的哈市蜂農,難道就這樣將身邊的資源拱手相送給南方人嗎?據市農委蠶蜂業負責人介紹,我市森林資源相當豐富,一棵椴樹一年就能出蜜100公斤左右,全市蜂業資源一年可供養20萬箱蜂群采蜜。相對於巨大的資源量,我市本地蜂群卻少得可憐,養蜂戶不過乾戶。因發展規模上不去,效益低,直接導致我市整體蜂業發展落後於南方10年。 『正是這樣一種差距,我市蜂農守著巨大的資源,根本乾不過外地蜂農!』中國養蜂學會常務理事劉喜剛坦言,我市蜂農觀念落後、養蜂技術不成熟,阻礙了蜂產業的大力發展。在南方一個養蜂戶有300箱蜂是小戶,在我市算大戶;同樣一箱蜂,經南方人伺候,一年可產蜜80公斤,而本地只能產50公斤,特別是在蜂王漿的提取上,人家一箱蜂能提4公斤,咱們也就提1公斤,這樣一來,養同等規模的蜂群,本地人經濟收入跟南方人相比有三四萬元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