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9月5日電 對於復建『尼古拉』,也有一些市民,耿耿於懷,表示了反對。3日、4日,記者接聽熱線電話中,部分市民的直言,記者做了實錄。在這裡,總結了市民反對復建『尼古拉』的十種說法。
說法一歷史不能復制
從事教育工作的市民王林浩認為,復建『尼古拉』,沒必要,歷史不能復制。哈爾濱經濟不富裕,財力有限,應該把有限的資金更多用於教育。
在廣告行業打拼的郝琳麗認為,復建『尼古拉』是浪費,沒了就沒了吧。政府部門,應該把更多的財力放在關注哈爾濱人的身體健康和關注失學兒童方面。
在郵局工作的關曉琳認為,復建『尼古拉』不可取,那是一段『丑陋的歷史』。有限的自己要用在刀刃上,要投資在教育上。
讀者劉先生認為,復建『尼古拉』還不如把這筆資金用於保護現有的古建築。他說,歷史就是歷史,已經過去的就過去了。現在當務之急是保護好現有的承載著哈爾濱歷史的老建築,應當把現有的老建築、古建築,比如十六國的領事館建築、聖·伊維爾教堂等等保護好、修繕好,這比復建『尼古拉』更有意義。
退休的張先生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他認為,相對於復建『尼古拉』,保護現有的老建築和搶救正在被破壞的老建築顯得更緊迫,應該確保這些現存的老建築不被破壞。
說法二加劇交通混亂
在藥監系統工作的趙殿新認為,復建『尼古拉』,不算太合適,那是沙俄文化的產物,而且浪費財力、物力、人力。再有,現在的博物館交通非常繁忙,如果原地復建,勢必會加劇交通秩序緊張的局面。哈市某財務公司的宋季賢認為,復建『尼古拉』,沒必要,復建之後會成為交通隱患。
手機尾號為9268的讀者認為,拆除玻璃大棚減輕博物館交通壓力是應該的,拆除電力大樓改建綠地也是應該的,至於『尼古拉』就不要復建了。東西大直街就是哈爾濱的交通大動脈!玻璃大棚和『尼古拉』都會阻攔它的通暢。
一位名叫董丙寅的『老哈』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哈爾濱,是馬車時代,汽車是稀罕物;如今,是汽車時代,建了之後,如何走到近前,是鑽地洞,還是空降?
說法三殖民文化產物
從事發電廠建設的市民胡寶泰認為,『尼古拉』是殖民文化的產物,絕不能復建。
第一次和媒體記者通話的黑大馬列教研室顏教授對記者說,『尼古拉』是一幢有特色的建築,但談不上標志。在歷史上,『尼古拉』是帝國主義思想侵略和殖民文化的產物,且『尼古拉』一直見證著中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歷史。『尼古拉』既然已經消失,就讓它消失吧。顏教授說,自1957年,哈爾濱人戰勝了歷史特大洪水之後,哈爾濱防洪紀念塔就成了哈爾濱的標志,而且這個城市符號的標志作用已經不可動搖。現在聽到哈爾濱『洋氣』的字眼覺得很刺痛,這樣的城市建設不利於振奮民族精神,一個城市的文化與發展要與民族歷史、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緊密結合。
說法四復建得不償失
哈市市民肖偉倫認為,中國人花中國人的錢,去建設外國的『尼古拉』完全沒有必要。
一位沒有留下全名的市民張先生說,『尼古拉』是哈爾濱的恥辱,中國人要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復建『尼古拉』是吃錯藥之後的想法。
手機尾號為9085的讀者發來短信認為,『尼古拉』不應該復建,如要復建,等於開歷史倒車,復建『尼古拉』是在作秀。
讀者吳歌認為,如果復建『尼古拉』,就要統一博物館廣場的整體風格,就要拆掉電力大樓、北方大廈等不協調的建築,那麼華融飯店那個建築是不是也應該拆掉呢?如果真那樣,就會勞民傷財,造成巨大的浪費。手機尾號為6767的讀者也表示,復建『尼古拉』就要整治周邊環境,使之成為統一的、和諧的風格。
說法五防止文化入侵
在機關工作的劉鵬如認為,不能復建『尼古拉』,它是沙俄文化的象征,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我們要防止外來文化的侵略。
讀者李印華表示,『尼古拉』不應該復建。他認為,當初建成的『尼古拉』是沙俄帝國侵略中國的產物,帶有殖民色彩。讀者丁先生認為,拆除這個教堂是文革時的失誤。拆除了『尼古拉』,之後有了今天這個奇怪的建築,我真不知道怎麼稱呼這個建築。哈爾濱的異國建築除了情調以外,張揚的不過是殖民文化。
手機尾號為1344的讀者認為,『尼古拉』代表外族入侵,是民族恥辱!
哈爾濱醫科大學教授姚楨認為,復建的呼叫,是戀古癖者和未意識到民族情感的『純藝術派』對既成事實的哀鳴。
說法六哈爾濱還不富
兩年前來哈爾濱做生意的山東青島人王建認為,哈爾濱的經濟實力,比不上沿海城市,財力有限,還很窮,沒有必要復建『尼古拉』。『你們哈爾濱,要把有限的資金用在棚戶區改造、道路改造上。』一個城市的國際、國內地位,靠的腰包鼓不鼓,不靠『尼古拉』這樣的建築。
一位原電工學院退休的老教授表示,哈爾濱的財力有限,而政府要有很多事情去做,如家庭困難的下崗職工、貧困的失學學生等。政府有限的財力應該花在刀刃上,解決這些人的實際困難。手機尾號為5199的讀者認為,不應復建『尼古拉』。有意義的事情很多,比如失學的貧困學生、患病的弱勢群體、困難的下崗職工,這些人都應該得到政府、社會的幫助。
說法七無法充分利用
道裡區物價局呂剛認為,哈爾濱的歐式風格已經很明顯了。這些年,有了中央大街、索菲亞教堂等建築。如果再復建『尼古拉』,只能遠看,不能親近,就是巨大的浪費。如果冰雪大世界和太陽島風景區願意復建倒是可以的,那裡是旅游區,可以一年四季都利用起來。
手機尾號為6510的讀者認為,復建一個『尼古拉』等於在復建一個贗品,是假古董,不僅浪費,而且對哈爾濱毫無意義。『尼古拉』畢竟已經拆毀了,『真品』已經消失了。雖然『尼古拉』是一個很美的建築,但無論怎麼復建都是一個贗品,建一個贗品不如建一個抗戰勝利紀念碑更容易成為城市的標志性建築。
手機尾號為4485的讀者認為,不宜再建『尼古拉』。他說,新建的『尼古拉』決非古董,也不可能在人們心中成為哈爾濱的標志性建築。
說法八多建民族建築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讀者反對復建『尼古拉』。他說,中國人要建有中國特色的建築,為什麼要搞外國的東西。這位六十多歲的老先生認為,作為中國人就應該有民族自豪感,哈爾濱的文化藝術就應該體現東方文化,博物館廣場的整治就應該建一些有民族特色的建築。雖然,電力大樓和華融飯店影響了廣場的整體風格,但作為洋文化的『尼古拉』也不應復建。
手機尾號為1040的讀者發來短信認為,復建尼古拉是崇洋媚外之舉,哈市的洋教堂已經夠多了。他建議,不要把哈爾濱弄得中不中、洋不洋。要建還是應該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建築。
說法九多建原創建築
東安廠退休老人王志誠認為,『尼古拉』畢竟已經被毀掉了,現在提出復建是不合適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即使當時沒有被拆掉『尼古拉』,早晚也要被拆掉,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現在覺得玻璃大棚不好看,可在廣場中心建一個具有創新理念、代表時代發展的新建築。
手機尾號為2966的讀者發來短信認為,首先綜合考慮的應該是交通問題。不同意『尼古拉』復建,應該用我們現代人的智慧,創造更有時代感的建築,不過,電力大樓確實該拆了。
說法十技術水平不行
現年六十多歲的劉本順老人說,他們家族是從山東蓬萊遷來哈爾濱的。他的爺爺、父親和家族內的人大多是油漆工,日本侵略者佔領哈爾濱時,他的爺爺和父親曾經粉刷過尼古拉教堂。劉先生擔心復建時,能否把一些細節完整、真實地再現出來,『尼古拉』復建,技術上是難題。
外貿賓館負責人姜勇也提出,原先的尼古拉教堂是木建築,而且沒有一個釘子,能否體現出『尼古拉』的這一特色也是復建時的一大技術難題。
手機尾號為1775的讀者表示,如若不能復建成原來沒有一根釘子的木結構教堂,體現不出原來的建築風格,不如不建。應拆除玻璃大棚,將博物館廣場變為綠化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