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割葦、放牧、捕魚破壞生態系統 4700人急需遷出紮龍保護區
2005-09-07 13:36:55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李曉滿 崔立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7日電 黑龍江濕地萬裡踏訪記者一行進入深秋的紮龍濕地核心區,這裡人聲鼎沸,鶴跡寥寥。人聲,來自蘆葦蕩、羊草甸、捕魚口,來自突突響的拖拉機、炊煙繚繞的草?房。這裡本來是鳥島,可不知從何時起,人佔鶴巢,人進鳥退。

  人與鶴爭草

  先有鶴還是先有人?回答肯定是『先有人。』

  可是,如今人佔鶴巢,久勸不退,卻成了紮龍自然保護區管理中的一個棘手的難題。

  8月30日下午,記者一行在通往紮龍濕地核心區林甸縣育葦子場的簡易公路上看到,進入濕地拉羊草的拖拉機排成了長隊,拖拉機上小山一樣的羊草遮住了本來就不寬的公路。路邊的草場上,打羊草的農民揮汗如雨,濕地裡一派火熱的勞動場面。

  據說,在紮龍保護區最不難看到的就是成垛的蘆葦和羊草,只要有人家居住的地方都離不開它們,人們要指望蘆葦換錢,靠羊草喂牲畜、燒火做飯。

  專家告訴記者,鶴類生存也離不開蘆葦和其他草類,它們需要草材築巢,需要借助雜草蔽身。一項調查顯示,紮龍濕地草本植物的生長面積呈萎縮趨勢,僅以經濟價值較高的蘆葦為例,上個世紀50年代產量在50萬噸左右,如今下降到不足10萬噸。當地葦農張光緒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50萬噸等於5億公斤,以每公斤蘆葦0.2元的最低價計算就是1000萬元,如果以現行市場價的最高價0.4元計算那就翻了一番!

  據了解,在紮龍濕地核心區裡,共有十幾個自然村,分別隸屬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林甸縣、杜蒙縣等地。這裡生活著四千多常住人口和一些外來人口,他們主要都是以秋冬兩季割蘆葦賣錢作為主要經濟來源。由於蘆葦是造紙的好原料,又可以加工成葦簾和工藝品,近年來價格不斷上漲,農民更是死死盯住了紮龍的蘆葦蕩。

  過度放牧與捕撈

  『紮龍』在滿語中的意思是『圈牛羊的地方』,這裡過去曾是個水草豐美、牛羊成群的好地方。如今,由於疏於管理,核心區蘆葦蕩真的成了牛羊們的『美食廣場』了。

  8月31日,記者在紮龍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狐狸芯看到,近千頭奶牛在蘆葦蕩中啃食蘆葦。林甸縣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站付建國手指埋頭吃草的牛群對記者說:『這群牛都是附近一家農場的,由於保護站在去年舉報了該農場破壞濕地的行為,引起農場不滿,現在他們故意把牛往保護區裡趕。』

  記者的采訪車在濕地穿行時發現,在21萬公頃的紮龍濕地,牛羊悠閑地吃草是重復出現較多的畫面。

  紮龍保護區過去生長著鯽魚、鯉魚、泥鰍等20多種魚類,它們是喜食魚蝦的丹頂鶴的主要食物來源。『紮龍的魚越來越少啦!』紮龍村何大叔說,『十多年前,我曾經一天打了2500公斤魚,賣了5000元錢,那時候的魚不值錢。』現在的魚值錢了。記者一行在齊齊哈爾市區通往紮龍的旅游專用公路兩旁看到寫著『紮龍活魚』招牌的飯店或者流動的魚販子。不到一指長的小鯽魚10元一公斤,不到一寸長的小鯽魚二元一公斤,像圓珠筆芯粗細的泥鰍一公斤竟賣到了10元。

  這樣的場景讓記者聯想到連日來在濕地看到的打魚的場景:水深的地方下網,水淺的地方插箔,水將要枯乾的地方乾脆竭澤而漁!

  據了解,紮龍濕地中的湖泊許多都由個人承包,承包人築堤圍湖,搞人工養魚。圍湖養魚切斷了魚類的回游通道,淺水沼澤的魚無法越冬,魚類增殖量銳減。

  來自紮龍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統計數字顯示: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紮龍魚場捕撈量為800噸,現在下降到不足4噸。而保護區內居民人數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500多人,增加到現在的2.9萬多人,其中核心區內居民有4000多人。

  經濟學專家指出,從產權角度分析,紮龍雖然劃定了保護區,表面上界定了產權,但實質上紮龍濕地還是一塊『公有地』,人們可以隨意到濕地上割蘆葦、捕魚撈蝦,而眼看著濕地逐漸退化不必負責。人和鶴都有進入濕地分享資源的自由,但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鶴又怎麼能競爭過人呢?

  人的活動對濕地破壞大

  來自紮龍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權威消息稱,紮龍核心區居民的生產生活正在對紮龍的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若不盡快實施移民工程,大自然賜給人類的紮龍將會漸漸消亡。

  資料顯示,與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相比較,紮龍濕地生物資源平均減少了約70%%,鳥類棲息地喪失了40%%。1998年,核心區饅頭崗70多只蒼鷺集體棄巢,300多只雛鳥被活活餓死,葬身核心區人為設施的鶴類更是年年都有。農藥、化肥的大量施用,工業排污,使得核心區內的生物銳減。

  悲劇的制造者,是住在紮龍的13個村屯的4701口人!

  紮龍濕地核心區面積7萬公頃,是紮龍濕地的精華。50年前,這裡開始有居民出沒。現在,有能力謀生的都離開了這塊貧瘠的土地,剩下的只能『吃』濕地。這些人佔據了絕大多數孤島和半島,割葦草、種地,侵佔了鳥類的巢穴;使用掛網、尼龍花籃、插箔、下地籠等『絕戶』型的捕魚工具,奪走了鳥類的食物;蓋房子、修公路、架電線,使鶴類不堪侵擾棄巢而去。

  記者在紮龍濕地核心區采訪時看到,許多居民的住房都是用草?子壘築。專家介紹,草?子是植物的根系和濕地中的粘土結合在一起,經過千百年沈積形成的一種植被。30厘米厚的草?子,要經過幾百年纔能生成。這些草?子被挖起來後,濕地的地表就會裸露出來,再難恢復。

  『保護區內目前還有2.9萬左右的居民,這是一個歷史問題,建區之前他們就居住在那裡。』紮龍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李長友說。目前的政策是,區內人口只許遷出不許遷入,鼓勵農民進城。但1979年保護區成立後,人口數量仍增長了36.88%。

  四千多口人需遷移

  據介紹,核心區內13個自然村屯的居民如果遇上風調雨順的年頭,人均收入能達到1800元左右。但如果遇上災年,收入則少得可憐。紮龍的土質多為鹽鹼地,可以長草但長不好糧食。紮龍村居民每人只有6分地,只能種點玉米。

  距離紮龍專用旅游公路不足10公裡的核心區裡的趙凱村,現在只有20戶人家。沒電、沒路,只有350多畝鹽鹼地,十年九不收。

  據專家介紹,人類越是現代化,他們的生產生活對濕地的原始破壞性就越大。架電會影響鶴和其他鳥類的飛行安全;修路會改變水的流向,造成濕地乾涸,對生態環境帶來毀滅性的破壞。而缺路少電的人居環境既不適合人類,又嚴重乾擾了鳥類的生存環境。因此,紮龍濕地移民是當務之急。

  紮龍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曾經對核心區移民問題搞過一次系統的調查,調查顯示,核心區居民同意搬遷的佔70%%,反對的佔20%%,隨眾的佔10%%。

  根據移民方案,需要移民共1274戶,人口4701人。移民涉及齊齊哈爾市鐵鋒區、大慶市林甸縣、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轄區內的13個村屯。

  根據測算,按照1274戶每戶50多平方米居住面積計算,共需要新居總面積7000多平方米,住房建設以及配套設施總投資需要8000多萬元。然而,由於方方面面的原因,移民需要的這筆資金遲遲沒有到位,致使移民工作擱淺。

  濕地小常識⑥

  濕地可蓄洪防旱

  許多濕地地區是地勢低窪地帶,與河流相連,所以是天然的調節洪水的理想場所。濕地被圍困或淤積後,這些功能會大受損失。1998年長江流域的特大洪水,濕地被大量圍墾侵佔和急劇退化是最直接的原因。

  在乾旱季節,濕地可將洪水期容納的水量向周邊地區排放,防旱功能十分明顯。

責任編輯: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