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6日電 回想一下歷年紮龍大火媒體的報道不難發現,有很多內容是相似的。從2001年秋第一場濕地大火我們就已經開始反思,四年過去了,當2005年春再次燃起的紮龍濕地大火借助2004年的最後一場大雪終於熄滅的時候,觸痛人們神經的依然是那四個字:水退火進!
2001年大火連續燒了60天
記者一行在沒膝的葦塘水中深一腳淺一腳地走了三個多小時,終於來到了當年火災損失最重的齊齊哈爾市鐵峰區紮龍鄉塘土崗子屯。向導張師傅說,今年水大,如果是前段時間來,要進屯子還得橕一段船纔行。『不過,前兩年這個時候來屯子,開四輪子(拖拉機)就進去了,因為那時根本沒有水。』張師傅說。
據村民們反映,今年的葦子長勢不錯,原因是水量比較充足。
2001年的紮龍大火,以連續燃燒60天,過火面積210平方公裡,直接經濟損失800萬元,創下了紮龍濕地失火的記錄。被燒毀的210平方公裡的核心區面積,相當紮龍核心區面積的三分之一。
村民郝秀林告訴記者,當年被火燒毀的蘆葦地大多數都已經恢復了原貌。
紮龍濕地2001年的大火村民們還是記憶猶新:『火是10月15日那天燒到俺們屯子的,那火在葦塘裡整整燒了三天三夜!整個屯子差點沒毀了。在紮龍待了這麼多年,頭一回遇上這麼大的火。』
據村民們回憶,2001年8月15日9點多鍾,滾滾的黑煙吞噬了整個屯子,濃煙嗆得人喘不過氣來,滿地草灰,豬狗亂叫。『著火那時,兩個人面對面都看不見,很多人都四散奔逃,整個屯子亂成了一團,連牛羊都被熏成黑的了。』慌亂中的塘土崗子村村民一起動手,在村子的周圍挖出隔離帶,使大火無法燒進村子。濃煙在籠罩著這個只有不到50戶人家的小村子四五個小時後,繼續向前燒去,一直燒到有水的地方,最後自然熄滅。
『這場大火把我們的葦塘全給燒了,連做飯燒火的草都沒留下一根。』村民唐二說。
『大火燒到我們村時丹頂鶴都燒出蘆葦蕩,飛到我們村的玉米地裡。』紮龍鄉紮龍村村民何大叔說。
火災過後,紮龍鄉政府對全鄉受災情況進行了粗略統計,全鄉29.3萬畝蘆葦地,過火面積達到20萬畝,這還沒有將兩萬畝草原計算在內。
2002年春天,當明媚的陽光再次照耀這片蘆葦蕩的時候,潛伏在蘆葦根系的暗火被再次引燃。這場被確定為『死灰復燃』的紮龍大火,雖被當地政府和群眾全力撲滅,但保護區的一些地段已經『面目全非』。
都說對方的火燒過界了
2005年3月20日下午,位於大慶市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林甸縣和齊齊哈爾市境內的紮龍自然保護區多處地點發生火災。紮龍濕地杜蒙縣煙筒屯鎮當奈村蘆葦塘發生火災,大火隨風向吞噬到林甸縣育葦場,並同時轉向軍馬場,同時蔓延到三合鄉草原,並於22日又返回煙筒屯鎮,『整整三天燒了一個來回』。據災後報告,此次火災過火的當奈段濕地、林甸縣育葦場段濕地及軍馬場等都是紮龍濕地的核心區,大火直線延伸30公裡,過火面積達十萬多畝,大面積的蘆葦被大火吞噬。
這場大火滅了又著,著了又撲,反反復復8天後纔被撲滅,而2001年的紮龍大火從8月27日開始一直燒到10月末仍沒徹底撲滅。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
記者一行於8月31日重返林甸縣境內濕地時,該縣育葦場一位乾部道出了濕地起火久撲不滅的深層原因:各方管理職責交叉、濕地內單位和部門各撲門前火,缺乏有效配合和溝通等,客觀上都增加了紮龍大火徹底撲滅的難度。他說,事實上,紮龍濕地從2001年開始幾乎每年都有規模不等的火災發生,只不過是由於火的規模小沒有引起重視而已。
采訪時,紮龍自然保護區所跨縣市有關人員都把責任指向了另一方,他們都認為是鄰縣起火燒過界後引發了本縣境內的火災。
林甸縣育葦場有關人士說:『今年春天的大火是杜蒙縣一個葦農作業時引燃了葦塘,由於他們撲打不力,大風將火刮到了我們境內。如果當初杜蒙縣能夠全力撲火,也不會殃及我們縣。我們是無辜受害,這場火全場損失大約100萬元。』
林甸縣煙筒屯鎮一位村民對記者說:『上邊的乾部總認為,這裡的火是鄰縣刮過來的,而且火勢太大沒有辦法控制,但你不組織人去撲救怎麼知道撲不滅?我們這裡是兩個縣交界處,放下界限的概念,大家一起先把火滅了再區分責任不是更好嗎?』
葦塘著火驅逐丹頂鶴
據記者了解,紮龍自然保護區的上級主管部門為黑龍江省林業廳。而依據有關規定,草原防火應當由畜牧部門主管的『草原防火辦』負責,二者出於『各自權限和責任的區分』,都無法承擔起統領滅火的重任。
反反復復的撲火,既拖延時間、破壞濕地生態,又使居住在這裡的居民生命財產受到威脅。
擺在記者面前的一份紮龍保護區火災調查報告是觸目驚心的:連續的葦塘火災對今後紮龍濕地將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過火較重,但葦根沒有燒死的地方,恢復大概需要2至3年,過火特別重,葦根全部燒死的地方,將變成不毛之地。沒有蘆葦和茅草,這些地方將無法為丹頂鶴等鳥類提供築巢和隱蔽的場所,會直接影響它們的生存和繁衍。
盤旋在紮龍濕地上空的丹頂鶴越來越顯得形單影只,一場場大火讓那些年年春歸的丹頂鶴望而卻步。我們究竟該如何挽留它們?我們還能挽留它們多久呢?本報記者李曉滿崔立東本報記者丁毅攝
濕地踏訪·專家點評
濕地著火根在缺水
馬建章,東北林業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
蘆葦是依靠根系繁殖的多年生植物,大火燒毀了蘆葦,如果其根部保濕,它還能繼續生長;如果其根部沒水,它就會乾枯死掉。葦子著了說明水沒了;水沒了說明食物沒了;沒了食物說明鶴類沒了蔽身之處。一句話,造成上述一連串嚴重後果的原因皆來自缺水。
賈競波,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資源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目前紮龍濕地水量減少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自身蓄水功能下降。由於荒火和過采,使蘆葦沼澤在漫長的冬季裡存不住雪,造成冰凍缺氧,魚蝦難以生存。魚蝦產量下降,使水禽及丹頂鶴的食物鏈遭到破壞。蘆葦沼澤乾涸退化,致使大面積蘆葦塘縮減。
葉平,哈爾濱工業大學環境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
紮龍濕地長效補水必須走有償供水的道路,只有這條道路纔是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靠工程的方法引嫩江水到濕地,有了水就有魚,就有蘆葦,當地的居民發展葦業和漁業有經濟收益,理應從收益中拿出約1/40至1/80交納水資源費。應該建立一個以紮龍濕地管理局、『中引』和周邊社區三家為主組成的聯合機構,在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指導下,商定長效供水的一系列有關事宜。
李曉民,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資源學院副教授
從表面上看,火災直接原因是在連年乾旱造成濕地嚴重缺水、蘆葦乾枯的情況下,不慎跑火造成的,但也與近年來在保護區內修建公路、阻斷濕地水流以及在濕地上游的烏裕爾河上截水引水分不開。東昇水庫在連年乾旱的情況下,水資源大多被下游的城鎮工業和農業灌溉佔用,最後流到紮龍的只是杯水車薪。
濕地小常識
濕地生物的多樣性
自然濕地生態系統結構的復雜性和穩定性較高,是生物演替的溫床和遺傳基因庫。許多的自然濕地不但為水生動物、水生植物提供了優良的生存場所,也為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特別是水禽提供了必要的棲息、遷徙、越冬和繁殖場所。同時,自然濕地為許多物種保存了基因特性,使得許多野生生物能在不受乾擾的情況下生存和繁衍。
濕地裡的水逐漸減少
未過火的濕地水草豐盈
本報資料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