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佳木斯市團市委加快推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
2005-09-08 10:43:48 來源:東北網—佳木斯日報  作者:杜鵬祥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8日電 佳木斯市團市委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推進青年創業行動和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部署,引導農村青年富餘勞動力離土不離鄉,就地轉移。一年來,全市就地轉移的農村青年勞動力5.5萬人,實現增收3.1億元,轉移勞動力人均增收4300元。

  在實際工作中,團市委做到了拓寬3條渠道,堅持3個到位。

  拓寬青年能人自主創業渠道,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他們引導農村青年能人自主創業,為青年農民創造新的就業機會。通過扶持湯原縣香蘭鎮新建村農民劉建坤創辦坤原礦粉有限責任公司,安排了一部分農村青年,離開了土地。劉建坤依托浩良河水泥廠,組織青年農民承包水泥裝卸工作,安置本村農民工1300餘人次。現在,在他那裡打工的農民有800多人,每人年增收萬元以上。他們在扶持青年創業過程中,注重推薦創辦勞動力密集型的生產加工項目。富錦團市委去年年初為花果山農場貧困青年程強聯系了柳編產品加工項目,僅半年時間就實現純收入4000多元。年底,程強組織村裡60多名青年富餘勞動力建立了柳編廠,到今年6月,已加工柳編產品1萬多件,暢銷國內外市場。

  拓寬產業化畜牧業發展渠道,安置農村富餘勞動力。團市委抓住佳木斯市發展產業化畜牧業的契機,組織農村青年積極投身到發展產業化畜牧業中來。目前,全市各級團組織扶持發展起來的青年養殖大戶達83戶,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5800多人。湯原縣把發展奶牛養殖作為全縣的『一號工程』來抓,團縣委全力推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參與到養殖業生產中,經過幾年努力,全縣農村青年建設奶牛養殖小區68個、標准化牛捨87棟,建立縣、鄉、村3級畜牧服務站24個,湧現奶牛養殖戶5000餘戶,奶牛存欄達1.5萬頭,僅此一項,就轉移農村勞動力3000餘人。拓寬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渠道,分流農村富餘勞動力。他們采取團組織領辦、能人自建、掛靠龍頭等形式,大力發展各類農村合作經營組織,把有條件的農村青年經紀人組織起來,使經營形式逐步向批量銷售、契約銷售和聯合銷售方向發展。郊區(永紅)沿江鄉黑通村『黏玉米特色團小組』組長、團員蔡佰年創辦的黏玉米加工示范服務基地,有團小組成員63名,帶動310戶農戶種植黏玉米,吸納農村勞動力180多人,人均增收800元。富錦市青年農民張永波等20名青年畜牧大戶創建的海溝青年生豬購銷協會,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600餘人,形成了養、購、銷鏈條經營模式。目前,共銷售生豬8000頭,產值達560萬元。

  為保證這項工作能夠紮實深入開展,佳木斯各級團組織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加大服務力度,堅持3個到位。

  宣傳引導到位。他們經常組織各基層團組織就農村青年勞動力轉移工作進行交流,互相學習和借鑒各地的好的經驗和做法。湯原縣團委將與大連用工單位的對接情況、打工回訪及對方的工作、食宿等具體情況都錄下來,並制作成光碟,進行廣泛宣傳。今年3至4月,團市委分別在郊區(永紅)望江鎮開展了『送科技、送項目、助春耕』科技大集和在樺南縣開展了『送項目、送崗位、送信息』創業大集活動,為農村青年贈送科技書籍5200餘冊,舉辦農業科技知識講座12場,廣泛開展了勞務政策諮詢服務,提供致富項目980個,簽訂創業對接項目90多個,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500多人。

  技能培訓到位。一年來,各級團組織充分利用全市3個市級、23個縣級、100個私人培訓機構,對青年農民進行了大規模的非農技能培訓。截至目前,利用『科普之冬』、辦培訓班等方式,對農民進行引導性培訓和非農職業技能培訓,共培訓青年農民5萬人次。他們注重創新培訓方式,提高培訓效果和農村青年就業率。樺川縣團委培育起來的青年創業典型吳永成創辦的永成電腦技術學校,采用訂單式培訓方式,既提高了培訓效果,又保證了學員的就業率。目前,該校已累計為各類用工單位培訓農村青年230人。管理服務到位。組織青年農民走出去,拓展增收致富思路。今年5月下旬,團市委組織94名青年農民組成學習考察團赴大連交易市場,就期貨基本知識、大豆和玉米期貨交易及價格分析、期貨交易模擬操作等方面知識進行了學習,並組織學員實地參觀考察了大連期貨交易大廳。目前,佳木斯經過正規培訓從事大豆和玉米期貨交易的青年經紀人已達230多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各級團組織協調有關方面,為青年就業、創業、興業提供政策支持和力所能及的幫助。他們主動協調銀行、信用社等單位,為青年創業提供必需的啟動資金。對有創業需求的青年,幫助辦理注冊、登記、辦照等相關手續。僅今年年初以來,全市各級團組織就為280多名農村青年申請辦理了注冊登記事宜,申請貸款50多萬元。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