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反觀歷史讓我們警醒——訪哈師大歷史系副教授張正
2005-09-18 05:54:28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王洪亮 吳宏林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18日電 張正,從事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學者。她認為在『九·一八』這個特殊的日子有必要梳理一下中日兩國發展的軌跡,從中吸取經驗教訓,讓中國在未來走上更快的發展道路。

  甲午戰爭之前,中日兩國之間的關系比較平等。明治維新於1868年開始,中國的洋務運動則是1864年之後逐漸開展的,同時起步,結果迥異。這是中日兩國當時的國情決定的。科舉制度為我青少年戴上『緊箍咒』。多少中國青少年的黃金歲月都虛耗在四書五經上了!反觀日本,從啟蒙速度、新的思想傳播來講,日本要比中國領先半個世紀。張教授介紹說,日本的明治維新為的是吸收西方先進的科技、文化以及政治制度,並將它們用到了推翻日本當時幕府專制統治上。清政府,推行『洋務運動』是為了繼續維持其腐朽的封建統治。

  1894年的甲午戰爭是中日兩國之間第一次大的戰爭。張教授認為,中日甲午戰爭以後,日本的實力得到了大幅度提昇,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甲午戰爭之後,日本憑借從中國掠奪的大量的資本,建立了龐大的近代工業體系。

  二戰以日本的失敗和中國的勝利而告終,但是中日兩國卻沒有因此而縮小差距。日本經濟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飛速發展。中國經歷多年的動蕩,在戰後與日本的差距進一步拉大。

  張教授說,從上世紀70年代起,日本開始步入發達國家行列。有資料顯示,自1992年以來,日本的經濟除了1995、1996兩年之外,一直是零增長或負增長。特別是1997、1998年連續兩年出現負增長,創下了戰後日本經濟史上的最糟糕記錄。日本經濟陷入了戰後時間最長、最嚴重的蕭條之中。而中國在這段時期經濟是一個飛速發展的階段,逐步縮短了與日本之間的差距。

  張教授強調,不忘歷史,不忘侵略,但是我們不能因日本軍國主義發動戰爭而否定日本整個民族,可以說,日本民族是一個勤奮的民族,善於學習、吸收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政治制度和先進文化,我們要把日本軍國主義、極右翼勢力和日本人民區分開來。她認為,中日關系是輸和贏的組合。在1945年以前,日本對華侵略,中國是輸的,日本是贏的;到了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就是中國贏,日本輸;1972年到2002年中日邦交三十年,這是雙贏;到2002年小泉上臺的第二年到現在至少在政治領域已經出現了雙輸的關系,中日政冷對中日兩國都損害了國家利益。從現實的角度,無論從地域上,還是從經濟往來上,目前中日兩國都是彼此不可缺少的,所以為了兩國人民的利益,兩國必須一起努力,使中日關系朝健康的方向發展,不再讓歷史的悲劇重演。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