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6日據新華社電 "一直面臨失傳境地的赫哲族樺樹皮工藝,現在不僅煥發勃勃生機,還將成為一張宣傳我們赫哲文化的名片。"黑龍江省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的民間藝人付佔祥日前興奮地向記者表示。
赫哲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聚居於東北地區的黑龍江、烏蘇裡江流域。為保護本民族傳統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赫哲族歷史、風俗,黑龍江省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的民間藝人努力挽救瀕臨失傳的樺樹皮工藝。
傳人少,"名片"面臨失傳境地
赫哲族是東北地區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烏蘇裡江流域繁衍生息。這廣袤的土地上也生長著大片白樺林,因此赫哲人和白樺樹結下了不解的情緣。
據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館長曲守成介紹,由於白樺樹皮不通氣、抗腐爛、隔潮濕等,以漁獵為生的赫哲人用樺樹皮制作盆、碗、船、箱等日常生活用品,並在白樺樹皮上繪畫,加上赫哲族的圖案藝術非常豐富,在餐具、樺皮制品上雕刻各種二方連續紋樣、雲紋、山水、花朵、鳥獸等,形象生動,造型美觀別致,形成了享譽海內外的樺樹皮工藝。
然而,如今能用樺樹皮制作生活用品和工藝品的人日漸稀少。20世紀70年代,中國科學院劉忠波先生在黑龍江省饒河縣考察時,發現四排赫哲族自治鄉的赫哲族民間藝人尤連仲,稱他的樺樹皮工藝為中華一絕。此後20年間,尤連仲老人制作了船、箱和斗笠等百餘種、上千件樺樹皮工藝品。
當過四排鄉文化站站長的赫哲人付佔祥說:"自尤連仲老藝人在2000年過世後,我成為鄉裡唯一懂得如何制作樺樹皮工藝的人。由於制作技藝更新困難,饒河又位於邊疆,地偏人稀,產品很難找到銷路,因此制作樺樹皮工藝處於進退維谷的境地,更嚴重的是,懂得手藝的人越來越少,赫哲人樺樹皮工藝正面臨失傳……"
"名片"重獲生機
為保護傳統的民間文化,使樺樹皮工藝後繼有人,黑龍江省文化部門和赫哲族自治鄉積極想辦法使其重煥生機。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專家也多次到饒河縣四排赫哲族自治鄉進行考察,挖掘赫哲族民間藝人,並鼓勵他們進行創作,同時為樺樹皮工藝申報民間傳統工藝積極奔走。
四排赫哲族自治鄉黨委書記王成說,鄉裡為挽救赫哲的獨特藝術進行了積極努力,發動散落在村民中的藝人進行創作,積極為他們提供資金和設備,近期還准備派年輕人赴俄羅斯學習樺樹皮工藝。同時,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自治鄉旅游,將樺樹皮工藝作為赫哲人的名片打出去。
有了政府的政策支持,赫哲人開始重拾樺樹皮工藝,除付佔祥外,老藝人尤連仲的孫子尤峻嶺、尤峻濤也自發地繼承祖父衣缽,從事樺樹皮工藝品制作。
四排公安邊防派出所的大學生警官姚海濱在走訪當地群眾的過程中發現了付佔祥的精湛技藝,不禁被悠久的赫哲文化所吸引,為此,他多次到付佔祥家要求拜師學藝,同時積極為付家解決生活中的困難獻計獻策,加上小姚又是自治鄉裡唯一的一位大學生,文化素質相對較高,付佔祥老人終於破了樺樹皮工藝不傳外族人的先例,收下了這個門外弟子。
付佔祥身邊的赫哲族年輕人也由此受到啟發,紛紛向本民族老藝人虛心求教。
姚海濱說:"我非常喜愛樺樹皮工藝。雖然我是漢族人,但我覺得這門工藝不只屬於某一個民族,而是人類文明的文化遺產,因此我希望能為它的發揚光大做點事情。"
"名片"發揚光大
重新拾起樺樹皮制作後,付佔祥對樺樹皮制作工藝進行研究和開發,他不僅繼承了尤連仲老人的工藝傳統,還研習赫哲族服飾、被褥上各種雲紋、花草、蝴蝶等幾何圖案,以及婦女用彩線刺繡的精美花紋、圖案等,並且對赫哲族民歌、舞蹈等其他藝術形式進行了研究,由此力求將本民族的審美群體意識糅合進樺樹皮工藝的創作過程中,而且不斷創新,分別制作了極富本民族氣息、反映本民族生產、生活特點的《赫哲婚俗》、《赫哲狩獵》、《冬季捕魚》等系列作品。
這些作品做工精細,由樺樹皮自然紋理巧妙安排構成的花鳥魚獸等圖案天然渾成,留下了赫哲民族生產生活的印記。付佔祥的作品除收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民族文化宮、黑龍江省博物館外,還漂洋過海到日本、加拿大等國家展出。
回到四排赫哲族鄉,如今許多來到四排民族風情園體驗赫哲風情的游客,在園內展館看見陳列的樺樹皮工藝品後,都會收藏一兩。買了一只樺樹皮小盒的張女士說:"這種工藝品在內地幾乎見不到,特別具有赫哲民族風味,我要帶回家珍藏,看見它就會想起我在烏蘇裡江畔度過的美好時光和結識的朋友。"
讓付佔祥遺憾的是,盡管樺樹皮工藝品廣受歡迎,但至今沒有專門的經營場所,銷量有限,制約工藝的發展。
但是,近日傳來的一則消息令人振奮:黑龍江省擬將包括樺樹皮工藝在內的12項民族工藝申報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付佔祥說,一旦申報成功,對我們的幫助就太大了,赫哲樺樹皮制作工藝將繼續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