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10月9日電 『金勾勾兒,銀勾勾兒,伸出你的小指頭兒。結個勾兒,握個手兒,咱們生活在集體裡兒。個人的事兒,集體的事兒,碰在一起怎麼做?先集體兒,後個人兒,熱愛集體的好孩兒。』這是哈爾濱市北棵小學孫澤好同學編寫的童謠。像這樣的童謠,道外區德育辦已經收集了4000多首。日前,在他們的倡導下,道外區各中小學校掀起『學、編、傳、說、唱、演、畫、書、用』新童謠的熱潮,讓童謠『從孩子中來,到孩子中去』。灰色童謠成為校園的『精神鴉片』
好的童謠可以起到教育人、激勵人的作用。一首『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裡邊……』曾經激勵幾代人在童年時代做個拾金不昧的好孩子。可是近幾年來,哈爾濱市中小學校園裡已經聽不到那些童趣盎然的歌謠了,取代這些的是一些搞笑式的『脫口秀』或是帶點『色情』內容的另類童謠,什麼『天天不起早,日日不洗腳,要問為什麼,蚊子不叮臭蟲不咬』,『日照香爐烤鴨店,雞鴨魚肉在眼前。口水流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沒有錢』……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童謠,被懮心忡忡的教育專家稱之為『灰色童謠』。
據舉辦此次活動的道外區教育局德育辦楊主任介紹,組織這次活動的初衷就是讓健康童謠回歸校園。『灰色童謠』的泛濫已經成為校園的『精神鴉片』,孩子們從網上、電視上或是不良刊物上學到的『童謠』在校園裡大肆傳播,家長、學校和老師未能及時引導和教育,孩子們無法意識到其中的危害。如果任由『灰色童謠』充斥校園,在這種不良的氣氛下,孩子們的判斷是非能力以及成長都會受到影響。
童謠應該與時俱進
『灰色童謠』為什麼能受到孩子們的歡迎?楊主任認為,這與社會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喜歡童謠是孩子們的天性,童謠幾乎伴著每一個人成長,但是幾十年過去了,大家耳熟能詳的童謠仍屬於父輩,人們最初賦予童謠的內涵已經不能反映社會的進步發展,不僅孩子們覺得『老掉牙』,就連成年人都認為那些是過時的東西。童謠也要與時俱進。而現在,很少有人研究創作適合當代孩子們的童謠,這就造成了童謠創作的青黃不接。由於沒有正確的引導,外界灌輸給孩子們的童謠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灰色童謠』在校園中大行其道正是當前兒童精神產品創作不足和匱乏的表現。解決這種現象的唯一途徑就是創造一批內容豐富健康形式活潑多樣的新童謠。
記者在哈爾濱市多家書店走訪發現,學習參考資料鋪天蓋地,故事類圖書也不少,但真正符合孩子口味的健康童謠書籍卻屈指可數。
唱響綠色童謠
據楊主任介紹,其實,很多流傳至今的童謠都是由孩子創作出來的,所以只有孩子自己創作的童謠,纔適合他們成長,纔能被他們接受。今年年初,道外區德育辦開始舉辦『道德歌謠唱起來』活動,他們向全區中小學校征集童謠,孩子可以在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下完成新童謠的創作。
看著孩子們精心創作的童謠,德育辦的工作人員心有感觸地說,孩子們的創造潛力是無限的,新童謠體現出他們是關心家鄉、熱愛生活的新一代。一篇由太星小學趙思琪創作的童謠《美麗的維也納音樂廣場》被推薦為省級優秀作品,趙思琪在童謠中寫道:『新道外、新氣象,維也納,真漂亮;小提琴,塑中央,音樂廣場人歡暢。秧歌隊,鑼鼓響,娛樂休閑身體棒;新時代,新願望,美好生活人向往。』
一首好的童謠就像是一座和孩子們心靈溝通的橋。吟唱和創編新童謠活動有助於孩子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助於密切師生關系,拉近家長與孩子們的距離。這次創編新童謠活動創造了一種促進孩子們健康成長的方式,很多孩子摒棄了『灰色童謠』,開始接受綠色童謠。搜集到的數千篇童謠按照內容被分為節約篇、律己篇、環保篇等15個節章,德育辦准備從中挑選優秀的童謠匯編成冊向全區中小學校推廣,讓綠色童謠在校園裡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