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10月18日電 據了解,發生『10·11』大火的地點哈爾濱道外區南三道街位於道外傳統商市風貌保護區內,該保護區是哈爾濱市兩片保護街坊之一。在該風貌區重點保護地段內,是『中華巴洛克』建築群的聚集地方,其建築保存相對完整。其中,南三道街沿街兩側共有建築28棟,沿街建築多為二、三層磚木結構建築,多數建於上世紀一二十年代,距今已有八九十年的歷史;南二道街沿街兩側共有建築39棟,二、三類保護建築各一棟。
前幾年,根據保護修繕規劃,相關部門曾聯手對道外南二、三道街沿街建築立面及南二道街19號居民大院實施了搶救性修繕。但是因為沿街建築大都為磚木結構,年久失修,身處棚戶區內,所以存在著嚴重火災隱患。
據有關人士介紹,由於歷史原因和遺留問題,這些棚戶區普遍耐火等級低,居民居住擁擠,生活條件差,有許多人家仍使用木柴作為燃料,違章佔道搭建雜物間的情況十分嚴重,區域內以及周邊道路狹窄,消防車無法駛入,電氣線路大多老化裸露,居民防火意識差,防滅火知識匱乏。這類地區一旦發生火災,極易火燒連營。
規劃專家:降低人口密度加強維修養護
那麼如何保護好這些身處火災重災區裡的保護建築,消除或最大程度的降低這些重火災區的隱患呢?記者采訪了有關專家和相關部門。
原哈爾濱市規劃局局長、高級規劃師張相漢很感觸地說,這一事件可以說為我們敲了警鍾。如何保護好棚戶區裡的保護建築和保護區裡的建築,目前應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應當降低這些區域的人口密度。像道外南二、南三這兩條街,人口密度非常高,大約每平方公裡4萬人,安全隱患極大提高了。尤其對有特色的居民大院,必須嚴格保護,可以按19號大院為標准,將居民全部異地動遷,進行徹底修繕後,再銷售住房;為降低修繕成本,也可以將居民暫時遷出,修繕後居民再全部或部分遷回。另一方面,則應當加強老建築從內到外的維修養護。2001年,曾經對道外南二、三道街沿街建築立面及南二道街19號居民大院實施了搶救性修繕。但是當時由於資金有限,僅對建築外部進行了維修養護,整體修繕並不徹底。其內部安全設施等,都應當全面徹底地進行維修養護。
當然,降低人口密度、全面保護修繕,並不意味著將保護建築保護街坊放進保險箱裡。張相漢建議逐步改變現在建築使用性質,變部分居住性質為商業性質。增加商市風貌保護區的商業行為,將該區域開闢為集地方小吃、土特產品、古玩字畫等商業服務於一體的傳統商業服務區,切實做到『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
消防部門:拆除違章建築
針對目前的情況,消防部門提議,對這些棚戶區、筒子樓及老式回字型住宅樓應進行全面排查整治,摸清底數,明確職責,層層落實責任。同時對棚戶區的私建濫建的違章建築進行拆除,對建築周邊堆放的雜物進行清理,保證消防車道人行通道的暢通。
對不能立即改造的筒子樓、老式回字型住宅樓,可采取一些土辦法。如居民在家中利用水缸、水桶儲水,滿足撲救初期火災的需要;二層以上居民家庭配備救生繩等逃生器材。加強居民消防知識的培訓,提高居民防火意識,開展培訓及演練,一旦發生初期火災,達到『救早、救小、救及時』的效果。組織治理用火用電用氣不安全隱患問題,重點檢查和治理爐灶、煙道、電線、保險絲、照明燈具等用火用電設施,對私拉濫接的電氣線路進行清理,對老化的電氣線路進行改造。
據悉,目前哈市有關部門正就棚戶區裡的保護建築的安全問題進行商議討論,有關的保護措施有望不久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