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聚集哈大齊工業走廊前景篇 『哈大齊』未來猜想
2005-10-21 08:58:18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王瑋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21日電 轟隆隆的引擎聲震耳欲聾,堅硬筆直的鋼筋巍然矗立,現代化的廠房拔地而起。在哈大齊工業走廊沿線,建設者們正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澆灌著黑土地美好明天。

  在哈爾濱松北區,兩個現代化工業園區在一片荒地上迅速崛起。對俄經貿科技合作園區、歐美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逐漸顯露其芳容。在大慶,沿一橫四縱經濟帶,8個項目區建設有條不紊。在齊齊哈爾,富拉爾基啟動區熱火朝天,吸引了眾多企業的發展目光。

  哈大齊工業走廊,老工業基地新一輪跨越式發展的代表性工程,正湧動著創業者的渴望,澎湃著建設者的激情。

  非公有制經濟淘金的沃土

  哈大齊工業走廊的建設要新體制、高科技、外向型、生態化,積極吸引民營資本和海外資本參與到走廊的建設中來;通過招商引資、開放開發,讓非公有制經濟成為工業走廊建設的主力軍

  當資本的潮水日益湧動,黑龍江人敏銳地感知到這一經濟氣候的變化及由此帶來的機遇,主動敞開家門。哈大齊工業走廊,是黑龍江人為『客人』准備的一道最美的『佳餚』。這裡蘊藏著巨大的商機。

  非公有制經濟,將成為哈大齊工業走廊的座上賓。

  人們在各種不同的場合,聽到了這樣一些權威的聲音:建設哈大齊工業走廊,以發展非國有經濟為主體,突出前瞻性和產業關聯度,推進產業集聚和企業集群發展,促進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化和傳統產業優化昇級。

  建設哈大齊工業走廊,堅持用新體制新機制開發建設的原則。大力引進民營資本和外資,通過招商引資、開放開發,讓非公有制經濟成為工業走廊建設的主力軍,積極承接國內外產業和資本轉移。

  我省主要領導也多次強調,哈大齊工業走廊的建設要新體制、高科技、外向型、生態化,積極吸引民營資本和海外資本參與到走廊的建設中來。

  淳朴的黑龍江人不僅渴望非公有制經濟為其注入發展的資金,更渴望它帶來全新的思想和管理理念,使這方黑土地火熱起來,發展起來。

  齊齊哈爾市專門規劃了富拉爾基民營科技示范區,主要發展機械制造、新型節能環保建材、煤化工精深加工等產業。大慶市對非公企業參與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實行綠色通道。工商部門對非公有資本參與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實行鼓勵和引導政策,對進入工業走廊的企業申請登記均納入綠色通道,擴大登記辦照一條龍服務范圍;對參與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的企業出現的疑難問題,工商人員要實行現場辦公,一事一議給與解決;對工業走廊范圍內的企業免費提供政策諮詢、登記查詢、網上核名查詢、企業信用狀況查詢等。省委、省政府專門出臺了支持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的若乾政策。在用地、財稅、人纔、投資等方面『開綠燈』。

  將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成經濟發展的『隆起地帶』,我省正在著力打造黑土地的『窪地效應』,以更加寬闊的胸懷吸引更多的資本、人纔匯聚。也許用不了多久,工業走廊最瑰麗的景觀之一,就是無數戰略投資者,穿越原野、河流,走向這裡。他們將在這裡迎來利潤的春天。

  主導產業前景璀璨

  發展方向圈定了新材料、生物制藥、電子信息、航空技術、裝備制造等代表未來產業方向的朝陽產業和優勢產業,而且還將使這些產業在工業走廊裡集群放大,努力建成全國有影響的高新技術產業帶

  當哈大齊工業走廊總體規劃轟然浮出水面,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注意到這片土地,這裡雄厚的產業基礎、較強的科技人纔優勢、豐富的土地資源和便利的交通條件令他們著迷。

  毋庸置疑,這一地帶將成為新型工業化走廊。高新技術產業作為哈大齊工業走廊的引領產業,是這一地帶經濟迅速騰飛的引擎。哈大齊工業走廊不僅為發展方向圈定了新材料、生物制藥、電子信息、航空技術、裝備制造等代表未來產業方向的朝陽產業和優勢產業,而且還將使這些產業在工業走廊裡集群放大,努力建成全國有影響的高新技術產業帶,哈大齊工業走廊因此更具活力。

  可以肯定的是,一批主導產業將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發展景觀。裝備制造業意欲實現規模化、專業化、特色化生產,最終形成以哈爾濱、齊齊哈爾為重點的裝備制造產業集聚。石化工業,更是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先機,力爭規模經濟化、技術高新化、加工精細化,建設石化產業集群。農副產品深加工業,不僅將長久困擾農民的『賣難』問題一下子迎刃而解,深加工後的產品更是堂而皇之地擺上了居民的餐桌。玉米、生豬、雜糧等大宗的農畜產品轉眼間身價倍增,由此激發了哈大齊工業走廊沿線城市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業的熱情。醫藥工業、物流業也都在精心勾勒美好的發展前景。

  哈大齊工業走廊還將帶動沿線城市規模的擴張和城鎮化的進一步發展。工業發展了,城市化的腳步必然加快。哈大齊工業走廊的建設不僅使原有的城市『擴容』,而且還將滋生一些新的衛星城。無論是哈大齊,還是肇東、安達以及走廊沿線的城區,都會感受到城市化帶來的繁榮和發展。

  走廊沿線的國有企業將藉此放大國企能量,借勢發展提昇。我省是國有企業比重較大的省份,而重要的大型國有企業又恰恰集聚在哈大齊3座城市。哈大齊工業走廊的建設,使國有企業迎來了新一輪發展的黃金期。人纔優勢、政策優勢、產業集聚的優勢都將使國有企業引來更多的外來投資者,從而邁上發展的新臺階。

  更加值得關注的是,在哈大齊工業走廊,工業文明將與生態文明並行。哈大齊地區重度鹽鹼地較多,生態脆弱,在發展建設中,特別強調了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構建循環經濟模式,拉長資源、能源利用鏈條,循環利用和清潔生產。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專家學者,都提出了一個共同的觀點:建設哈大齊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以犧牲環境和利益為代價,哈大齊工業走廊的招商引資應該提昇到『選商選資』的水平。可以想見,哈大齊工業走廊將成為新時期生態文明的衍生地。

  種種跡象表明,這片鹽鹼地上正在昇騰起新的信心和希望。哈大齊工業走廊正在變得直觀、立體而又鮮活起來。

  美好畫卷15年繪就

  到2010年,為國內外戰略投資者參與我省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民營經濟、建立產業協作配套體系、實現產業集聚提供一個優良的投資平臺

  《哈大齊工業走廊產業布局總體規劃》描繪了哈大齊工業走廊未來15年經濟發展的美好畫卷。

  遠期目標是:到2020年,用15年的時間,開發利用重度鹽鹼地等未利用地和少量農用地達到921平方公裡,建成產業集群優勢明顯、生產力布局合理、科技支橕有力、保障體系齊全、生態環境優良的工業走廊,使之成為我省參與國際國內競爭的主力軍。

  中期目標是:到2015年,用10年的時間,開發利用重度鹽鹼地等未利用地和少量農用地達到607平方公裡,培育起裝備制造、石化、食品、醫藥、高新技術和以現代物流業為主的服務業等特色產業集群。

  近期目標是:到2010年,用5年多的時間開發利用重度鹽鹼地等未利用地和少部分農用地251平方公裡,為國內外戰略投資者參與我省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民營經濟、建立產業協作配套體系、實現產業集聚提供一個優良的投資平臺。規劃投資2215億元,其中基礎設施投資472億元,產業項目投資規模1743億元,預期新增地區生產總值500億元。

  在近期目標中再劃定94.23平方公裡作為啟動區,今明兩年完成基礎設施建設,並有一定數量的企業開工建設或建成,達到有投入、有面貌、有企業、有增量,規劃投資668億元,其中基礎設施投資198億元,產業項目投資470億元,預期新增地區生產總值150億元。

  按照規劃,今明兩年是工業走廊建設的啟動期,也是關鍵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啟動建設目標是有投入、有面貌、有企業、有增量,任務艱巨而繁重。黑龍江人再次燃起創業的激情。鉚足勁兒,彎下腰來真抓實乾。隨著振興戰略的實施和規劃的推進落實,一個強大的產業集群將在哈大齊工業走廊崛起,成為老工業基地經濟發展的戰略高地。

  相關鏈接

  中新合作:搭起高效能管理平臺

  據有關人士介紹,目前,蘇州工業園區已經形成了完整科學的規劃體系。根據區域發展總體目標,中新雙方專家融合國際上城市發展的先進經驗,聯合編制完成了具有前瞻性的區域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科學合理布局工業與各項城市功能,先後制定和完善了300多項專業規劃,並確立了『先規劃後建設、先地下後地上』的科學開發程序,形成了『執法從嚴』的規劃管理制度。

  建立了新的開發和管理體制。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是園區的開發主體,由中新雙方財團組成:中方財團由中糧、中遠、中化、華能等14家國內大型企業集團出資組建;新方財團由新加坡政府控股公司、有實力的私人公司和一些著名跨國公司聯合組成。管委會是園區的管理主體,下設15個職能局(辦),工作人員面向全國招聘,並通過樹立『親商親民』理念、增強一站式服務功能、實行社會服務承諾制等途徑,初步形成了『精簡、統一、效能』的服務型政府,『全過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務體系,『公開、公正、公平』的市場秩序和『科學、規范、透明』的法制化環境。

  強化了借鑒創新工作。按照國務院的有關精神,園區結合國情,在城市規劃管理、經濟發展和公共行政管理等方面,積極借鑒新加坡經驗,累計派出1460多人次赴新加坡學習,編制實施了68項新的管理規章和實施細則,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管理創新,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環境保護、社會保障、社區服務、一站式服務、職業培訓等方面,建立了高效廉潔的服務型政府和全新的運行體制機制。

  新聞背景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方向

  電子信息優先發展面向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應用軟件,計算機及網絡產品,集成電路及制造產業,電子元器件及新型電子材料。建設哈大齊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促進信息資源共享和優化。

  生物技術在大力發展生物醫藥的同時,積極發展抗寒、抗旱、耐鹽鹼、抗病蟲等農作物新品種,以及動物疫苗、生物肥料、生物農藥、工業?制劑、活性微生物制品、生物化工等產品。

  新材料重點發展納米陶瓷材料、納米復合材料、納米功能材料、鈦合金、非連續增強鋁合金等金屬復合材料、新型非金屬材料、新型建築材料和新型環保焊接材料。

  航空航天重點發展ERJ145系列渦扇支線飛機、固定翼系列飛機新機型、直昇機改進型、配套部件及地面配套設備;以及小衛星與微小衛星總體技術、有效載荷技術、先進探測與識別技術、控制與導航技術和空間機器人技術等。

  新能源及環保技術加快電站成套設備,輸變電技術,天然氣、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技術的開發利用,發展能源地質勘探技術、新型節能技術及產品、環境保護技術及設備和環境質量檢測與監測技術。

責任編輯: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