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5日電 記者日前從負責醫療事故鑒定的黑龍江省醫學會了解到,截至今年8月31日,該學會在3年中共完成347例醫療事故鑒定,其中189例構成醫療事故,事故率為54.5%。透視這個數字,我們在找尋背後的答案:當前醫療事故的發展形勢是什麼?發生醫療事故的原因是什麼?如何減少醫療事故,緩解醫患糾紛?
54.5%意味著醫鑒事故率上昇
據省醫學會相關負責人介紹,2002年9月1日《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實施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就由衛生行政部門交由作為社會團體的醫學會承擔。
3年來,該學會受理的醫療事故鑒定數在逐年增加:其中2003年受理160例、2004年受理195例、2005年僅前8個月就受理118例。與此同時,醫療事故率也在逐年上昇:3年的事故率分別為51%、59.1%和69%。由此可見,醫患糾紛正呈上昇趨勢,醫患關系依然十分緊張。
醫療事故多發生在中小醫院
醫療事故的發生與醫療技術密切相關。據粗略統計,在189例已完成鑒定的醫療事故中,涉及到一、二級醫院,即所謂中小醫院的佔80%以上。這主要是由於中小醫院的技術水平較低。
2003年9月的一天,林口縣68歲的王某突然覺得右腹部一陣陣的絞痛。家人急忙將王某送至當地的鎮衛生院,經診斷,王某患上了急性膽囊炎。護士在為王某做了過敏皮試後,為王某進行靜脈輸液。不料僅1分鍾過後,王某就口吐白沫,抽搐起來,很快喪失了意識。醫院診斷其為青霉素過敏性休克,並立即對其進行搶救。雖然醫院采取了氣管插管、人工呼吸、胸外心髒按摩等搶救措施,但一個半小時後,王某仍被宣告臨床死亡。
鑒定專家分析認為,該鎮衛生院限於醫療水平,在搶救過程中用藥不全,關鍵用藥腎上腺素沒有通過最佳途徑給藥,加之醫院搶救設備陳舊,因此影響了搶救效果,鑒定結論為一級醫療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