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6日電 中小學教材越來越精致化、高檔化,然而作為一種特殊的工具書,從使用者角度上看在用過之後其價值就會大打折扣。那麼,這些淘汰書到哪裡去了?部分家庭選擇在扶貧支教活動上把書捐出去,而大多數家庭是把它當成廢紙賣。『這樣也太可惜了。』哈爾濱市鐵嶺小學學生家長吉女士說。每年孩子都要購買大量教材,用過之後書都沒有破損,處理起來卻很難,存在家裡佔地方,經常復習使用的可能性也不大。
吉女士的孩子剛上小學二年級,新學期又換了新課本。她給我們算了這樣一筆賬:語文7.85元、數學7.59元、英語6元、英語練習冊4元、健康2.5元、美術6.25元、信息8.5元、走進哈爾濱7.5元、環境教育3.8元、中華大家庭4.5元、品德與生活4.5元、音樂6.16元,合計69.15元,其中環境教育和中華大家庭課沒有開,課本還是嶄新的。事實上,僅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一個學生在教材上的花費就會達到2000元左右,如果這些教材當成廢品賣掉的話,也就值四五十元。
據黑龍江省新華書店教材科一位負責人介紹,今年全省全年中小學教材采購3.7億元,其中8000餘萬元為免費教材,提供給貧困地區學生,其餘的均由我省的中小學生『消化』。依此計算,普通學生用於教材的費用就是2.9億元。也就是說,這2.9億元的教材的大部分將在使用一個學期後當成廢品賣掉,這樣,不僅造成驚人的浪費,也給學生家庭造成不小負擔。
過去的教材統一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課改後,能夠上國家教委教材目錄的就有江蘇教育、北師大、上海科技、湖南師大、河北少兒等三十多個版本。各個版本不僅比的是內容,各出版社更在裝幀上下功夫,教材圖文並茂,精致美觀。那麼,這些教材是怎樣到學生手中呢?以哈市為例,學校的教材統一由所屬各區教育局訂購,然後再分發給各學校,由學校再分發給學生並代收款。然而,遺憾的是,不管是學校還是教育主管部門,都只有采購沒有考慮回收。
目前,如何使這些雖經使用但尚未破損的書籍發揮更大價值,避免浪費,建立教材重復利用機制已經成為當務之急。一位老師建議,各校應建立捐贈或者低價收購機制,把尚未失去使用價值的課本重復使用,減少浪費,或者把教材捐贈給貧困地區學生,實現教材使用價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