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居北京的張抗抗。 (照片由張抗抗提供)
張抗抗,浙江杭州人,現任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國家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黑龍江省第六、七、八屆政協委員。1966年畢業於杭州第一中學,1969年赴北大荒上山下鄉,在黑龍江國營農場勞動、工作8年。1977年考入黑龍江省藝術學校學習編劇專業。1979年調入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從事專業創作至今。 從事寫作以來,已發表短、中、長篇小說、散文共計400餘萬字。出版各類專集40餘種。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愛的權利》、《夏》、《白罌粟》等;中篇小說《淡淡的晨霧》、《北極光》、《在丘陵和湖畔有一個人……》等;長篇小說《隱形伴侶》、《赤彤丹朱》等。近年創作的小說《情愛畫廊》、《作女》均被改編成電視劇;作品中《夏》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淡淡的晨霧》獲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等等。
東北網10月31日電 雖然定居北京多年,但是張抗抗每年都要回黑龍江一兩次,而作為《黑龍江日報》的老朋友,她每次都會欣然接受記者的專訪。這樣頻繁地采訪一個人,記者有時也難免擔心:會不會都寫到了,再難有新東西?但很快發現,這樣的擔心實在多餘,因為張抗抗是一個像水一樣流動著的女人,富於變化且常變常新,所以每次見面,她都會帶來新話題和新驚喜。但有一個話題是始終不變的,就是她對黑龍江的感情。 張抗抗人生中最美好的15年是在黑龍江度過的———19歲離開故鄉杭州,選擇到北大荒農場下鄉,在農場8年,27歲到哈爾濱,在黑龍江省藝術學校編劇班學習,之後成為黑龍江省作協專業作家,直到33歲那年離開哈爾濱到北京定居。15年的生命印記,是無論多長的時間和多遠的距離都衝刷不掉的。 張抗抗說:『我對黑龍江的感情不是空的,而是實實在在地建立在具體的事物上———我喜歡黑土地的遼闊、壯麗、豐富,我至今還記得自己在連隊勞動的時候,原野上的小河、樹林或草甸,還有天上飄過白得發亮的濃雲,這些大自然所帶給我的慰藉和欣喜。我也喜歡黑龍江的飲食,東北菜吃起來暢快又過癮,看似大盤大碗,其實非常精細入味,無論是殺豬菜還是紅腸,那種特別的味道在別處都是吃不到的。我更喜歡東北人的語言,幽默、俏皮、誇張,充滿活力,隨時即興都可以創造發揮的,我認為是全中國盛產有趣「語言」的重要地區之一。我也喜歡黑龍江人,他們熱情、仗義、豪爽、愛講笑話、不拘小節,見面自來熟,很容易成為朋友。當然,他們性格中也有負面的東西是需要改進的,譬如做事不認真、馬馬虎虎、愛講大話、管理粗糙、工作效率低等等。』 或許是多年受黑龍江地域文化的影響,南北文化的交融在張抗抗身上表現得很明顯。比如在相貌和氣質上,她更接近於杭州人的溫婉細膩和禮貌周到,但是在對人對事的態度上,她更像一個爽直而乾脆的北方人,說起話來快人快語,有時候更是直言不諱。 對於《黑龍江日報》,張抗抗也很有感情,她說:『我在北大荒下鄉時,就是一個文學愛好者,那時候看《黑龍江日報》,省報啊,內心很有些敬畏。直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我的一篇小文在《黑龍江日報》發表,纔覺得自己可以走近它。這些年,我與《黑龍江日報》的聯系雖然時斷時續,但緣分一直沒有中斷,應該說,省報撫育了我,支持了我的成長。這幾年,我寫了一些有關黑龍江的散文,都是在《黑龍江日報》上首發的,譬如前年寫的「重返黑土地」系列,去年的《初識明月島》、《白色大鳥的故鄉》等等,還有其他一些隨筆,如《哈爾濱的俄羅斯情結》、《看聖火怎樣點燃》、《戴口罩的城市》以及前不久發表的《金上京鏡像》等等。』 最近,張抗抗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聘請為東北虎代言人,為此她多次去江北的虎林園采訪。她說:『我是屬虎的,尤其熱愛健碩的東北虎。這十多年來,我一直關注著東北虎的命運,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希望自己做個稱職的代言人,也為黑土地做些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