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6日電 一列滿載原油的貨運火車緩緩駛入了滿洲裡車站。寬大的鐵路站場,原油罐車在成列的木材等貨物中間有序地穿梭『流動』著,已經成為滿洲裡的一景。
秋日裡一個天高雲淡的日子,記者一行目睹這一壯觀場面,體味著中俄加強能源資源合作為口岸發展帶來的新機遇。
陪同記者采訪的口岸辦人員介紹,2004年,滿洲裡口岸貨運量歷史性地突破1400萬噸,其中進口原油和木材佔總量的90%之多。
滿洲裡只是一個縮影。
其實,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憑地緣優勢,我國對俄口岸的進口商品中,就基本以原木、鐵礦砂等資源性產品為主,買進賣出,口岸只充當了一個通道。當然,此時的貨物貿易基本屬於邊貿企業的『小打小鬧』,根本談不上能源或資源合作。
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能源資源需求不斷增長。與此同時,全球進入資源緊缺時代。而與我們鄰近的俄羅斯西伯利亞與遠東地區,卻是世界上自然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一方是巨大的並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另一方是豐富的能源,同時又急於通過能源來獲得國家強盛的強大動力。
『中俄能源合作是必然的,並可成為雙方經貿戰略昇級和結構轉型的一個接合口。』省社科院東北亞研究所所長宋魁這樣評價。對於正待破解口岸發展瓶頸的邊境城市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新機遇。
在黑河的一本宣傳冊上,透露著不少這樣的信息,《俄聯邦2010 2015年對外經濟活動構想方案》指出,2010 2015年『燃料、原料商品將構成俄羅斯出口基礎』;到2020年中國將向俄羅斯投資120億美元,用於基礎設施、資源開發、加工生產、高科技產業等項目建設………
而收集這些信息的黑河,已經打出能源合作牌。民企星河公司運作的跨江輸入俄電及跨江修建輸油管道項目,被視作未來支橕邊貿發展方向的項目。因引入俄電力資源,在一片荒地上開闢的新興工業園區,7座二層樓高的硅冶煉爐熱騰騰地忙碌著,生產出的工業硅90%%出口美國、日本。
今年1 8月,已實現稅收1200萬元,提供就業崗位1000個。與歷經多年談判尚無結果的中俄石油管線相比,黑河與布市之間的跨江石油換裝管線說得上打了個『快拳』。從去年哈洽會有合作意向,僅一年時間已完成所有手續,管線修建在即。一直參與運作該項目的黑河市經濟合作區管理委員會主任蘇振平這樣解釋,這應歸功於口岸的優勢,培植了一批有廣泛人脈資源、並有多年對俄合作經驗的民營企業。由雙方民企共同運作,因而實現了高效率。
能源原材料合作,成了口岸招商引資的平臺。黑河引俄電跨江吸引來了燕山工貿、黑化集團、北京藍星等企業入駐新興工業園區。山東魯能、香港北海集團、上實集團……也現身各口岸,以能源資源合作為基礎的產業促進口岸結構性調整。
能源資源合作,還成為綏芬河打造『北方深圳』的一張王牌。『深圳由一個小漁村發展到現在的國際化城市,它依托的是香港;綏芬河依靠的是俄羅斯。俄羅斯雖然沒有香港那麼多資金,但是有豐富的資源。』在綏芬河采訪時,不止一次聽當地人說起這個觀點。
『中俄能源合作,作為開放前沿的口岸將扮演重要角色。因而我們還有許多文章可做。』綏芬河市長助理、重大課題組長張桂元的說法很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