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11月19日電 時下在禽流感疫情的考驗下,我國養殖業出現了兩種對比強烈的現象引人思考:一方面,規模小產量低的禽類散養戶的產銷受到較大的衝擊;另一面,現代化的禽類養殖加工企業因免疫嚴格等原因,卻銷量變化不大。
有關專家指出,突如其來的禽流感疫情不但對人類的健康構成威脅,也考驗著我國養殖業的免疫力。禽流感的蔓延,暴露了我國以小生產為主要特征的養禽業的弱點和弊端。將千百萬個小農戶變成大工廠的"小車間",實現畜禽養殖的集約化、規模化,是實現畜禽產業安全生產的保證。從我國國情看,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專業戶飼養方式將是我國養禽業的主要經營方式,那麼以散養為主的我國家庭養殖業,必須搭上包括普遍免疫等內容在內的社會化服務航母,纔能繼續保持快速健康發展。
近年來,禽類養殖在我國農民增收方面,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不可否認,一家一戶的散養方式的規模小、效益低等缺點,一直揮之難去。一場突如其來的禽流感疫情,更把其抗風險能力差的先天不足凸顯出來。雖然還沒有定論,但專家懷疑一直指向與候鳥遷徙有關。就目前出現疫情的遼寧黑山等地點來看,疫情發生時間、地點,與候鳥遷徙的活動規律也大致穩合。而一家一戶的散養方式,家禽與病鳥及其瀉物、其污染的草木水源,接觸感染的機會多,受到的威脅也相對大。同時,散養家禽的免疫接種覆蓋不全面不規范,也使家禽不能及時得到科技保護。
與此同時,一些現代化大生產企業在防疫方面顯示出越來越大的優勢。記者日前在黑龍江正大集團肉食品加工廠裡了解到,一只只從飼養基地運來的毛雞,在過秤、檢查入廠檢疫合格證等驗明"身份"程序之後,還要經過十個大項、幾十道檢查纔能出廠。加工廠的負責人甚至極言,雞出廠檢查得比人進行身體檢查還要細致。首先要經過由當地政府的產地檢疫、進廠檢疫和出廠檢疫三大程序,企業還要根據食品衛生國際標准的系統規定進行檢測。僅在加工廠裡,成品雞就要經過五大類的檢測。禽流感疫情直接關系到人生命健康、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也直接威脅散養家禽業的恢復。飼料企業需要大量玉米作原料。如果禽流感不能得到有效遏制,有可能會對飼料產業產生負面影響。假如出現這種情況,需求數量的萎縮將會長期壓制玉米價格。現在看來,禽流感還未對國內的飼料銷售量和價格造成直接的影響,但交易市場上玉米價格的下跌主要是因為禽流感對人們心理帶來的陰影導致的。最近,除了黑龍江、湖北部分地區的玉米價格有小幅上漲以外,山東、河南、廣東市場價格均呈下降走勢,就是受到飼料企業采購清淡的影響和發展。
對一家一戶的散養方式,盡快地提高規模,實現工業化生產,這既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又能減少與病毒接觸機會,同時又能及時地接受免疫。
對於,那些一時還無法達到大規模規范生產的農戶,為其提供疫苗接種等社會化服務是當務之急。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明確規定:"飼養、經營動物和生產、經營動物產品的單位和個人,應當依照本法和國家有關規定做好動物疫病的計劃免疫、預防工作,並接受動物防疫監督機構的監測、監督"。為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北京市等地方已明確提出了動物"免疫率100%"的工作目標。目前,北京市家禽總體免疫率達到9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