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哈爾濱地鐵三十而"立" 到2008年冰城人將乘上地鐵
2005-12-13 09:43:54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彬生 來玉良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哈爾濱12月13日電 題:哈爾濱地鐵三十而"立"

  2005年12月5日,冰城人將永遠銘記這一天。

  哈爾濱地鐵一期工程指揮中樞工程在南崗區學府路原電表儀器廠對面三角地舉行啟動儀式———冰城人30年的地鐵夢就要變成現實。根據規劃到2008年,冰城人將乘上地鐵。

  本文獻給為圓哈爾濱地鐵夢而付出辛勞的人們。

  上世紀70年代初老市長:由戰備地道想到為後人建地鐵

  哈爾濱上地鐵,有一個外地無法攀比的優先條件:30年前在戰備的日子裡,前輩在車流量最大、商業最繁華的東西大直街上和其它交通要道修建了『7381』工程。這條防空洞既是戰時的掩體,也是地鐵的前期工程。30年前戰備挖洞就想到為後人造地鐵,這種前瞻性的決策令人嘆服。

  12月7日,記者采訪了『7381』工程設計負責人,現已70多歲的老人李成棟。巧合的是,這位昔日『7381』設計者,如今又成了哈工大集團地鐵建設顧問。在辦公室,李老面對滿牆的地鐵圖紙,回憶起『7381』工程的規劃建設過程。

  上世紀70年代初,沈陽軍區決定在哈爾濱、長春、沈陽三大城市挖戰備地道。

  地道挖成啥樣,成為決策者爭論的焦點、市民矚目的熱點。有人認為,應該像電影《地道戰》那樣,能藏、能打、能防;有人認為應該平戰結合,戰時做到『三能』,平時為經濟建設服務。

  時任省委書記的楊易辰說:『要建就建個成物。』當時,北京地鐵已通車,這對哈爾濱老市長、時任『7381』工程指揮部指揮呂其恩思路啟發很大,於是他一錘定音:『不能小打小鬧,平戰結合,造地鐵!』工程從1973年8月1日開始籌建,因此得名『7381』工程。

  1975年1980年義務大獻工,『7381』工程掏挖地鐵雛形

  曾在哈工大攻讀城建專業的李成棟被調到『7381』工程規劃處主管設計。他們到北京地鐵公司找熟人,取真經:請專家傳授地鐵基礎資料、鐵道標准及DK3型車的相關資料。

  因為要做防空洞,所以不能采用北京地鐵的地面開挖施工方式,必須采取掏挖式。沒有現成的經驗借鑒,怎麼辦?學陝北挖防空洞經驗!李成棟兩次到延安考察。1974年,在哈市黃山建了3公裡長的實驗工程,積累經驗,培養施工隊伍。1975年,『7381』工程正式開工。

  『7381』工程深埋16米?24米,使用鐵路設計規范和施工規范,采用『馬蹄形』形式,隧道按北京地鐵1號線設計標准,限界按DK3型地鐵機車車型,動力為車頂受電。

  歷經5年的奮戰,『7381』工程建成10.1公裡隧道,從東大直街至進鄉街主乾道內,修建了煙廠、哈電影院、鐵路局、西大橋、和興路等5個3跨、雙跨地鐵車站,並建有兩個變電所。因貫徹國家調整方針,加之經費限制,工程於1979年底停工,沒有續建規劃中已設計的兩個環線。這兩個環線將6個城區連接,最後通往郊區和山區放射線型地下乾線工程。

  『7381』工程,是一個義務大獻工的范例。當時,省裡的財政緊張,只能拿出5000多萬元投入工程。如此浩大的工程,僅靠財政這點撥款是做不了的,只能動員企事業義務獻工來做。統計顯示,『7381』工程5年共投工720萬個,現場施工人員最多達1.5萬人。

  曾參加隧道建設的工人、今年68歲的王振和對記者說,當年他所在的齒輪廠承擔博物館地段隧道。大家都憋足了一股勁,每天兩班倒,磕磕碰碰是常事,沒人叫苦叫屈。『那時就知道隧道以後要建地鐵,所以在修洞拐彎時,工人們特別細心,邊乾邊商量如何使彎度適應車輛通行。』

  1978年巨額建設資金,讓冰城與地鐵擦肩而過

  無論是凜冽的寒風,還是如火的驕陽,都無法阻擋幾十萬建設大軍掘進的腳步。人們一邊揮動著鎬頭刨土挖洞,一邊談論著坐在寬敞舒適的地鐵車廂裡的感受。

  隨著隧道一天天伸長,設計者們腦海中的地鐵輪廓開始逐漸清晰。1978年,當『7381』工程進行一半的時候,規劃設計處就編制了一份計劃書,准備投資1億元,利用完工的哈軍工(現哈工程大學)至和興路的隧道,以及建好的煙廠站、哈電影院站、鐵路局站、西大橋站、和興路站等幾個車站,先開通6公裡地鐵。並初步達成意向,由哈爾濱鐵路局提供鐵軌,由北京地鐵公司提供車輛。

  『哈爾濱人馬上就能坐上地鐵了!』消息傳開,全城轟動。時任『7381』工程規劃設計處處長的李成棟把計劃書上報到市政府後,一直在興奮中等待回音。但是,由於政府已拿不出更多的錢來,這份計劃書最終沒能變成現實。

  雖然哈爾濱人與地鐵擦肩而過,但是冰城人追尋地鐵夢想的腳步卻一刻也沒有停息。1986年,哈爾濱市政府把謀劃地鐵的任務交給電車總公司,成立了地鐵籌備辦公室。在此後的幾年裡,籌備辦多次派人前往北京、天津考察,收集地鐵信息,邀請專家調查論證,做了大量前期准備工作。

  1995年決策層意見不統一,地鐵夢再度擱淺

  進入上世紀90年代,哈爾濱人口不斷增加,公交日益擁擠。地鐵,再次成為冰城人的熱點話題。

  哈爾濱建造地鐵的客觀條件似乎已經成熟。

  在國內,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等地已經建成多條地鐵,並且積累了大量成功經驗。

  在國際,發達國家紛紛加大向中國輸出資本和技術的力度,法、日、德等國得知哈爾濱正在籌建地鐵,紛紛派出專家前來考察論證,試圖尋求合作。

  1995年,就在地鐵籌備工作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風雲突變———決策層在優先建設地鐵,還是優先發展松花江北岸,實現兩岸繁榮上產生分歧。結果後者佔了上風,地鐵籌建工作就此擱置起來,冰城人的地鐵夢陷入一片渺茫。

  當時,市電車總公司經理張殿業聽到這一消息後,腦子裡一片空白。在電車公司已經籌劃論證了10年的地鐵項目,一天之內就被『槍斃』了,張殿業難以接受。

  現成的工程不利用實在太可惜了。在以後的幾年裡,張殿業一直琢磨著把無軌電車或公共汽車引入人防工程,來個徹底『公交優先』,但始終沒有成功。直到現在,張殿業仍然保留著當年籌備地鐵時制作的車輛模型。

  2005年8年申報一波三折,地鐵規劃終獲審批

  1998年,哈爾濱市再次成立地鐵辦公室,並向國家發改委申報建設地鐵項目,得到的回復是:全國所有的地鐵項目一律停止審批。

  2001年,國家對基礎建設投資有所松動,國家發改委向國務院匯報了全國各城市申報建設地鐵項目情況。2002年,國家發改委規定GDP在1000億元以上,財政收入在100億元以上的城市有資格申報。哈爾濱市符合條件,開始系統制定地鐵近期10年和遠期10年的建設規劃。

  2003年,哈爾濱市向國家發改委遞交了地鐵建設規劃,發改委和中諮公司的工作人員也多次來哈了解和考察情況。正當全市人民滿懷信心地等待地鐵項目通過國家審批時,2004年4月11日,國務院一季度經濟形勢分析會做出決定,因為經濟形勢過熱,全國地鐵項目一律暫緩上報。

  2005年初,哈爾濱市將地鐵規劃再次上報到國家發改委。5月,在得到國家發改委的同意後,又上報到國務院。

  2005年6月30日,國務院正式審批了哈爾濱地鐵工程近期10年規劃。至此,哈爾濱地鐵工程終於邁出了最為重要和艱難的一步。

  喜訊傳來,不僅使魂牽夢繞幾十年的眾多市民激動不已,更令哈市發改委的負責人感慨萬千:『8年努力,一波三折,我們終於拿到了30年夢寐以求的「地鐵准生證」』。夢想是美妙的,但是追求和實現夢想的過程往往是漫長而艱難的。哈爾濱的地鐵夢從模糊到清晰,整整經歷了30年。哈爾濱人用堅韌和執著實現著自己的夢想!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