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12月16日電
『他不願與父母溝通,學習不努力,雖然不逃課,但業餘時間偷偷上網吧,結交了很多小朋友,我們常常試圖溝通、交流,但均以失敗告終。
『為了他的成長,我們不知付出了多少艱辛與努力,但孩子的心扉從沒向我們敞開過。他變得越來越自私,對父母的話反感,自己房間的門總是上鎖。對父母的感情很淡漠,完全趕不上他對同學朋友的感情。
『高考後,他非要買手機不可。想到他要上大學了,買就買吧。可從那時到現在的兩個多月裡,他給小朋友打電話花去了300元話費,而父母給他打電話時他卻很少接。300元錢對於工薪階層的我們來說也不是個小數目。我常告訴他要養成節約的好習慣,但他對父母的話置若罔聞。』
今年10月,東北農業大學新學期開學不久,該校黨委書記劉世常和校長李慶章就收到了這樣一封新生母親寫來的信。信中表達了一個母親對剛剛步入大學的兒子的深深失望之情。她因為兒子對父母的冷漠和自私感到寒心和無能為力。
她說,兒子上小學和初中時品學兼優,可是上了高中後性格變化了很多。她將這一轉變歸因於兒子青春期的逆反心理、社會大環境的消極影響、家長溺愛和學校忽視品德教育。在信的結尾,這位母親建議學校將德育內容賦以生動活潑的活動形式,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從而激起他們對父母、親人、家鄉、社會、祖國的愛,產生對家庭、社會的責任意識,從而努力學習,學好本領,回報父母、家鄉和祖國。
東北農大開展感恩教育活動
劉世常說,這是一位母親的求助信。實質是建議學校采取一種有益的形式,讓學生和家長積極溝通,消除代溝,體諒父母之心,提高道德素養的建議信。李慶章認為,這封信提醒學校認真反思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與效果。感恩,不是要做付出與所得的價值交換,而是要更懂得尊重和珍惜,並從中認識到每個人的社會責任。感恩是需要培養的,感恩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文明教育、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母親的來信』震撼了東北農業大學的教育工作者們,也深深地震動了學子們的心靈。該校決定以此作為切入點,在全校開展以『感恩、責任、奮進』為主題的教育月活動。
食品學院的900多名大學生開始自發地利用所學專業,開展為父母設計『孝心食譜』的活動。2005級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車璐同學說:『父母歲數都大了。過去對他們關心不夠,我是學食品專業的,更應該憑借專業特長為父母盡點兒孝心,讓他們有個健康的身體。』來自內蒙古紅山區的蒙古族學生烏雲塔娜說,因為媽媽較胖,所以她在食譜中特別囑咐媽媽每天在飲食結構上一定要注意做到3:7的葷素比例,做到既營養搭配均衡,又能控制體重。如今,第一批200多份已經整理好的『孝心食譜』陸續被郵寄到學生父母的手中。
在動物科學技術學院的感恩教育活動中,2005級新生趙長江同學搜集整理有關防治家禽傳染病的材料,郵遞給在農村發展養殖業生產的父母。這件事引發了該院同學們關於如何幫助家裡脫貧致富的討論與實踐熱潮。趙長江同學的家在依安縣依龍鎮,過去家裡一直依靠種植玉米維持生活。最近他把有關種植業和養殖業調整的知識寫進父母能夠看得懂的家信裡,在信中,趙長江建議父母趁著『農閑』時間考慮飼養奶牛,並再三囑咐父母在選購種牛時注意的相關事項。他說:『我是個農村孩子,過去一直覺得應該等到畢業後再孝敬父母,現在纔意識到自己已經有能力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幫家裡做點事情了。』
現在,動物科學技術學院團委結合同學們的活動,正准備印制一份以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畜牧養殖科普知識為主要內容的簡報。從大一到大四,很多學生都自發地利用課餘時間參與了材料的搜集、整理、編輯工作。
全省高校將補『感恩』課
東北農業大學的這一活動,受到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中國青年報等中央及地方媒體的高度關注。新華網、黑龍江晨報、黑龍江電臺等新聞單位的記者紛紛來到該校參加部分學院組織的主題班會活動。據介紹,黑龍江教育廳、哈爾濱理工大學及東北網、合肥晚報、長江日報等教育部門和多家媒體對東北農大開展的感恩教育活動給予高度評價。
感恩教育活動,目前不僅在東北農業大學開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起『感恩』教育。一些地方政府、學校已意識到開展『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並付諸實施。在上海,學會『感恩』已寫入了新版本的上海市《中學生守則》;在福州大學,更有學生在『感恩』教育等思想道德教育的感召下,積極投身到山區和基層工作崗位,將自己對父母、他人和社會的感激與責任,轉化為回報社會、建設祖國的動力。
我省教育廳學生處副處長高鐵春認為,感恩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從明年開始,黑龍江省各高校將開展『素質教育量化工程』,其中就包括感恩教育的內容。據介紹,這項工程已經申報國家重點課題。
各界談培養感恩心這應是全社會必修課
胡守鈞家長:現在的孩子普遍缺乏感恩之心,原因在父母,根子在社會。中國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兩個問題,一是重文化教育,忽視做人教育,做人是第一位的,而做人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在家孝敬長輩;二是重技能給予,輕人文熏陶。因此,培養感恩心應是全社會的必修課。
網友邵易:感恩教育不能少,整體的德育教育更應改革,這就是我要說的。
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吳曉明:『感恩』在現代發展觀中是必然要被削弱的。現代性強調的是權利義務關系、契約關系,這恰恰與我們傳統觀念中以血緣、情感來維系的實體性關系相左。所以,『孝』這個題目很大,不僅牽涉到父母和子女關系,在今天也必然涉及到中國傳統與現代性的矛盾。然而巨大的困惑至少這樣告訴中國人,不能一味指望以植入現代性來解決所有問題。
學者劉驚鐸在他的《道德體驗論》中寫道:如今的學校德育未能達到導引者預期的效果,理論界稱之為缺乏『德育實效』。目前的約束性道德教育無法使道德教育本身與體驗者個體之間發生有效的情感關聯,也不能使體驗者個體把有關的道德知識與一定的實際道德情境有機結合起來,發生實際的體驗,因而無法保證道德教育的實效。首先要體驗辛苦
心理專家趙梅博士認為,感恩之心有兩個特性,一個是及時性,即在困難的時候得到了幫助,馬上就能產生對對方的感激之情;另一個特性是滯後性,也就是當時意識不到,直到以後自己有了親身體會,纔油然而生感恩之情,俗話講『生兒方知報娘恩』即是這個道理。因此,首先要讓孩子體驗一下辛苦。『現在的孩子從小習慣了接受,他所有的需要都被父母無條件地滿足了,他就認為別人的給予都是應該的,也就不懂得感恩。』趙博士舉例說,山東師大附小在今年『三八』節的時候,讓孩子把雙肩背的書包掛在胸前走回家,然後做家務,體驗母親當年懷孕的辛苦,以此作為感恩教育的一個環節。身邊人要以身作則
心理專家陳勃博士認為,老師、家長都要以身作則,對上一代的付出表達感激之情。學校平時可多搞些感恩的活動,比如,布置一個作業,讓兒童想想父母對自己的好處,再想想父母的難處,光想好處不想難處,他會覺得父母對自己的付出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就很難產生感恩的情愫。另外在教材中也要增加一些感恩的故事、童話。學校的傳統評價體系也要做出適應性調整,比如,在評比『三好學生』的時候,那些雖然學習不優秀,但對父母很關心,喜歡幫助同學的學生,也應成為『三好學生』。
尋找病因我們現在怎樣做父母
哈爾濱市某高校中文系講師鄭先生指出,在不忘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崇高品德之人的這一偉大目標同時,關注一下學生的『基礎道德』很有必要。如今學校的思想教育活動難免會犯頭疼醫頭,腳痛醫腳的毛病。一個高明的醫生則會告訴病人,病是如何得的,如何改變環境,加強預防。
那麼大學生的感恩缺失病該怎樣預防呢?
哈爾濱市的教育工作者孫先生說,父母首先要檢討。他說,『五四』時期作家魯迅曾撰文《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他認為,做父母的不要把孩子看成祖先和自己的附屬品或奴隸,而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獨立、自尊的人。孫先生說,孩子大都是父母的影子。家長溺愛是孩子不孝的一個原因。
哈爾濱市民吳先生說:『做父母的應該注意,不要當著自己孩子的面,講自己父母或配偶父母的不是,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相互指責。』吳先生認為,有些父母在孩子眼中的尊嚴和威信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喪失了。父母的言傳身教很重要。
另外父母的教育思路也很重要。哈爾濱市一位研究素質教育的教師張女士認為,有些父母過分關注孩子學了多少數理化語文知識,而不關注孩子思想品德的培養。許多學校為了講求昇學率,也犯了與孩子家長同樣的錯誤。他們認為孩子成功的標志就是考上某某學校。誠然,金榜題名值得高興,但這並不是教育的全部意義或終極目標。
說起『感恩』的內涵,省內一位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士武先生認為,感恩是一個人正常的、被世俗社會所認可的一種思想感情狀態。同時他也指出,感恩並不等同於孝道。一個人除了對老師和前輩感恩外,對幫助過你的所有人感恩,對自然感恩也是感恩的應有之義。感恩可以促進我們與他人和諧相處,與自然和諧相處。這正是我們當今時代大力倡導的東西。
感恩要見行動。哈爾濱理工大學大二學生劉某認為,感恩意味著向自然、社會和他人索取的同時,也要給予、回報。感恩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重在行動。他表示要在大學畢業之前,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提醒自己節儉一些,為父母減輕經濟負擔。東北農業大學一名學生在演講中說:『學會節儉,學會生活,纔能學會做人。一個真正懂得感恩的人纔是一個完整的人。』
記者手記
喚醒責任意識
鏡頭一:不久前,在哈爾濱工業大學校園附近一家酒店裡,記者偶然發現一群正在聚餐的大學生,正在為其中的一個同學慶祝生日。杯盤狼藉,酒興闌珊之時,一名大學生又點了幾聽飲料。最後有的飲料沒喝幾口,有的打開後,甚至一口沒喝,大家就散席而去。
這群大學生沒有經濟來源,他們正在慷慨地花著父母的錢。
鏡頭二:哈爾濱許多高校附近的出租房生意十分紅火。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不願意住在有8個同學一間的宿捨裡。某高校的一間宿捨中,8個學生中有6個在外面租房住。據記者調查,租房住的6個學生中,其父母大多屬於工薪階層。
一人獨居當然較為清靜、自由,但錢從哪兒出?學生們,想到自己的時候,是否體會過父母賺錢的不易?
鏡頭三: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這樣一件事情,我省某高校學生工作處曾經發起過對某個剛入學的貧困大學生的校園捐助活動。捐助的過程中,有的學生認為,幫助貧困大學生,這只是政府的應盡責任,『我們沒有收入,為什麼要捐款?』有的學生說:『我家也不富裕,誰來捐助我呀!』
有錢出去瀟灑,吝於幫助他人,體現了他們缺乏社會責任感。
窺一斑而見全豹,大學生們的感恩缺失癥有多種表現,可歸納為兩種,一是對親情缺乏感恩之情,另一種是對來自社會幫助和恩惠缺乏回報之念。
據《北京晚報》報道,一名就讀於京城某高校的女大學生,因和父親鬧了點兒別扭,心裡有氣,而自己的電腦壞了急需用錢,就在其居住的村內張貼了5張『借錢啟事』,目的是『寒磣寒磣我爸爸』。
報載,自1996年夏開始,經《福州晚報》牽線搭橋,得以圓了大學夢的逾千名學子,已有近400名完成學業。但這中間只有不到一成人與資助者有過信件往來,表達過感激之情,寫過兩封信的不足十人。
南京付毅飛說,在這個紛繁復雜又充滿誘惑的社會裡,很多大學生也下意識地去追逐享受、消費和放縱。他們寧願花整天整夜的時間去上網去泡吧去蹦迪,也不願意去凝望一下對自己滿懷期待操勞半生的父母,去想想自己肩負的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去展望一下自己的未來……
東北農業大學應用技術學院團委表達出深深的懮慮,由於當今社會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金錢和利益的權衡代替了人與人之間的真情相助,自私自利的貪婪在蠶食他們的良知。很多大學生的感恩意識在逐漸淡化。不知道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不知道感謝老師的教導之恩;不知道感謝祖國、社會對自己培育之恩。長此以往,感恩情結、傳統美德在不遠的將來將遺失散盡。感恩教育來的正是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