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為了讓鄉親們都過上好日子--記興十四村黨支書付華廷
2005-12-20 10:23:14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高學冬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齊齊哈爾12月20日電 為了讓鄉親們都過上好日子--記興十四村黨支書付華廷

  如果說,一個地方有116棟別墅,3.5萬平方米的休閑廣場,一座三星級賓館,大多數人會想到,這是一個城市的新區或是富人區。其實,這裡說的是甘南縣音河鎮興十四村的村民住宅區。

  被稱為『龍江第一村』的興十四村位於不通鐵路的甘南縣。

  1972年,23歲的付華廷當上了村黨支部書記。33年的時間裡,付華廷和村支部一班人帶領900多村民,把這個偏僻縣的偏僻村,建成了擁有10億多元固定資產,35家企業,1800多名員工的省內首富村、別墅村。今年村裡下屬的富華集團的產值達到6億多元。

  在全省農村人均年收入3000元左右的情況下,興十四人均年收入已經達到1.3萬元。80%的村民住宅實現別墅化。

  走出溫飽線,讓鄉親們過好日子

  1956年,7歲的付華廷隨父親從山東來到十年九旱、有『黑風口』之稱的甘南縣興十四墾荒。到1970年,這裡仍未擺脫貧窮的陰影,是當時有名的生產靠貸款、吃糧靠返銷、生活靠救濟的『三靠村』。

  只讀了五年書的付華廷,13歲就開始和大人一樣乾農活。現在說起小時候的苦日子,付華廷印象最深的是要飯。為了吃飽肚子,他跑到鄰近的農場偷吃過馬料。喂馬人的善良和母親的絕望深深地刻在他的心裡,他曾向母親發誓,長大要讓母親吃飽吃好,過上好日子。

  1972年,23歲的付華廷當上了村黨支部書記。他的第一個『宏願』是全村人都能『早上吃面條,中午吃饅頭,晚上吃米飯』。

  那時,想吃飽就要多打糧。付華廷的第一個想法就是靠機械化多開荒地。

  買農機沒錢。付華廷和黨支部一班人帶領全村人養了2000只羊,靠賣羊毛攢了幾萬元的家底。可當時拖拉機控制供應,沒指標有錢也買不到。付華廷就想了個辦法:自己組裝。他們四處買零件,小件背,大件郵。硬是自己組裝了兩臺拖拉機,這兩臺拖拉機一年就開墾了六千餘畝荒地。過去一個強壯勞動力最多能耕種40多畝地,使用拖拉機後一人能耕種2000多畝,效率提高了50多倍。

  1979年,興十四在全省率先實現了農業機械化。現在,興十四已有大型拖拉機26臺,各種農機具400多臺套。

  機械化解放了勞動力,種地用不了多少人。付華廷開始考慮農業基本建設。

  當時,全村就兩眼井。付華廷領著全村人一口氣打了383口井。近幾年,全村1萬多畝耕地又全部實現了電噴灌溉。有了水澆地,興十四的糧食年產量直線上昇。

  興十四村的耕地過去全是沙土地,漏水跑肥。付華廷帶領全村青壯勞力,經過7年『愚公移山』式的苦乾,硬是把4萬多立方米河泥搬到了3300畝貧瘠的耕地裡,把600多畝高低不平的沙土地變成了良田。

  為了擋住風沙,30多年來,付華廷帶領村民堅持植樹造林,累計造林1.1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4.2%%。萬畝人造林不僅成為萬頃良田的保護屏障,而且為子孫後代留下了一座『綠色銀行』。據估算,興十四的林木儲值已超過2億元。

  2005年5月,興十四村被聯合國北北合作委員會冠名為『國際生態產業示范基地』。

  到1979年,興十四村農林牧副全面開花,面條、饅頭和米飯已是興十四村村民的家常便飯,付華廷實現了他最初的夢想。

  種地不如『種工廠』

  吃飽肚子並沒有使付華廷滿足。他意識到,靠種地最多是個溫飽,興十四要想富就得辦企業掙錢。

  上世紀70年代末,付華廷領著大家先在村子裡辦了個罐頭廠,把當地產的水果加工成罐頭。之後他又辦起了酒廠、油廠、米面加工廠、農機具修配廠等小企業。這些小企業每年都能掙個幾十萬。

  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後,付華廷感到要想大富、快富,必須走采用高新技術、搞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的辦企之路。

  1985年,付華廷利用周邊養牛戶多、奶源充足的優勢,建起了一座日處理19噸鮮奶的乳品廠,這是當年全國第一家村辦乳品廠,投產當年就盈利65萬元。嘗到辦企業的甜頭後,1988年,付華廷依托大連紅星化工廠的技術力量建立了甜蜜素廠,用玉米生產取代糖精的甜味添加劑。投產後,產品供不應求。1994年,年產3000噸的檸檬酸廠,在興十四村落成。現在他們生產的檸檬酸產品已暢銷日、美等國家。

  1996年,興十四又利用檸檬酸廠的廢渣和作物秸稈,建起年產5萬噸的飼料廠,之後又建成啤酒專用糖漿廠等35家企業,組建了大型企業集團—————富華集團,形成了生物工程、精細化工、畜禽飼料、乳制品等4大系列,100多個品種,其中有6項高科技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

  目前,富華集團生產的啤酒專用麥芽糖漿、石油二次開采的生物驅油劑、生產制藥輔料等產品,形成了以生物工程和精細化工產品為主的高科技產品體系,實現了超常規跨越式發展。

  由於龍頭企業的拉動,不僅解決了周邊農民長期面臨的賣糧難問題,還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興十四村和周邊村屯的玉米,富華集團以每公斤高出國家收購價2分錢的價格全部包銷。

  興十四村的經濟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業收入只佔全村總收入的5%,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收入都分別佔到38%和57%。

  現在興十四已經實現了『四化』:農業產業化,35家企業多以玉米精深加工為主;農區工業化,全村98%農民從事農副產品加工;農村住宅別墅化,80%農民住上了價值20多萬元的別墅;多數農民非農化,98%農民不種地,2004年,興十四全體村民實現了農轉非。

  為推進興十四村和富華集團實現高速、跨越式發展,2005年,付華廷創辦了中國富華國際生態產業園。園區規劃佔地5萬畝,園內劃分為7個區域,包括高新技術產業區、農產品深加工區、林業旅游區、倉儲和物流配送區、居住和行政辦公區,並在此基礎上,在周邊村屯建立畜牧養殖加工區及高科技農業示范區。園區的建設以農產品精深加工、畜牧業養殖和畜產品加工、制藥、高科技農業、林業種植和生態旅游為主要內容,形成園區內的生態工業鏈條。

  現在富華工業園已經有投資15億元的150萬噸玉米深加工項目、投資1億元的三精富華制藥項目、投資1億元的富華吉本莊60萬噸生物飼料項目、富華吉本莊2萬頭生態豬出口基地4個項目正在建設中。其中三精富華制藥廠春節後即可投產,年產值可達10億多元,利稅可達1.2億。

  沒人纔搞不了企業

  辦的企業越來越多,付華廷和村黨支部成員清醒地認識到,靠村裡人的文化基礎,已無法把握現代企業的管理和市場的變化發展,必須借助『外腦』。興十四以10萬到20萬的年薪從哈爾濱、上海、浙江等地聘請了26位專家作科技顧問,投資60萬元在村裡建起了兩座小別墅,供專家居住。使興十四村辦企業形成以生物工程產品和精細化工產品為主的高科技產品系列,多項新技術和新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現在在富華集團工作的中高級技術人員有60多人。

  付華廷開始頻繁出入於二十餘家科研院所、高校。向科技人員請教,和他們交朋友。

  1994年初,付華廷想上用玉米生產檸檬酸項目,這在我國還沒有先例。付華廷到上海『三顧茅廬』找到了上海微生物工程研究所老專家朱亨政。付華廷對老教授說:『只要你來,我就把你當爹一樣伺候!』在朱教授的指導下,檸檬酸廠只用5個月就建成投產。

  富華集團還拿出上百萬元,選派幾十人到大專院校培訓進修。

  現在,富華集團的高級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來自全國各地。記者在興十四采訪時,見到了幾位從哈爾濱和齊齊哈爾市來到村辦企業工作的。檸檬酸專家梁士仁來自四川。原本想幫助建完廠就走。在付華廷的執意挽留下,在興十四村一乾就是7年。他這樣對記者說,付華廷不僅有創業精神,而且對我們這些科技人員非常關心,把科技人員當成朋友,現在我們相處得很好。良好的工作氛圍讓我不斷進行科技創新,現在我們生產的檸檬酸產品已暢銷日、美等國家。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