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爬上高坡已望頂 林甸以科學發展觀抓農業紀實
2005-12-26 14:15:59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王貴東 武從端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2月26日電 題:爬上高坡已望頂林甸以科學發展觀抓農業紀實

  林甸農業,如爬高坡。

  2001年時,全縣農業生產總值和人均純收入在全省66個縣中列第64位。

  2004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1.2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21元,位序昇至第48位。

  2005年,農業總產值達到13.13億元,人均收入3044元。

  經過4年的拼搏努力,林甸農業終於爬上高坡,已望峰頂!用工業化思路謀劃農業

  『老邱家哥兒四個,種馬鈴薯發家了!』一些農民羡慕的說。

  邱志文在哥四個中是領頭的。每個人都種了200多畝,連成一片近千畝。

  林甸鎮東發村,以前農民很少種馬鈴薯。自從碧港公司被引進林甸後,種馬鈴薯的農民越來越多了。碧港公司專門以加工馬鈴薯為主,由於原料有保證,由7000噸的加工能力擴大到3萬噸。它的主要產品馬鈴薯淀粉加工能力在國內居於領先地位。同時又開發了粉絲、精粉、五谷面等系列產品。今年,碧港公司同林甸農民簽了10萬多畝的馬鈴薯訂單。碧港公司副經理代景林說,每畝地產馬鈴薯2至3噸,每公斤保護價為0.34元,每畝地可收入700到900元,比種玉米多收入200到300元,所以,農民的積極性十分高。

  東發村原先就邱家哥四個種,左鄰右捨的農民們一看:『種這玩意,中!』就齊呼啦地都跟著種上了。2001年時,碧港公司因原料不足,只加工馬鈴薯3萬噸左右,去年,加工了約14萬噸,今年可加工20多萬噸。

  林甸縣就是這樣,堅持用工業化的思路謀劃農業,緊緊圍繞碧港、日月星、海達等龍頭企業,鼓勵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之間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一體化運行機制。龍頭企業帶動基地種植面積達85萬畝,佔耕地面積的52%。

  日月星集團則以林甸優質大豆為主要原料,生產蛋白飲料和蛋白粉,產品供不應求。它的生產帶動了林甸大豆的種植,由原先的每年種植20萬畝左右,猛增到現在的35萬畝。附加值高,3噸大豆主原料可生產1噸蛋白粉,3噸大豆約6000多元,而1噸蛋白粉則要賣到5萬多元。如今,日月星已在新加坡掛牌上市,融資1.76億元,扣除成本拿回約1.3億,全部又投入到企業的發展上,又可帶動大豆種植上新臺階。

  海達紙業,使農民的稻秸和麥秸派上了大用場。原先用於燒火或爛在地裡的東西變成了寶貝。去年,農民的麥秸稻秸賣到了100元一噸。

  年產5000噸白酒項目尚未完工,農民的玉米芯就已成了香饃饃。

  項目拉動,龍頭企業帶動,使林甸大豆、馬鈴薯兩個產業化鏈條基本形成,成了拉動經濟發展的支柱力量。

  『推進「農轉牧」戰略堅定不移』

  宋振豐是三合鄉建新村的養牛大戶,一共養了66頭奶牛,其中有16頭澳牛,其餘都是改良牛。如今,類似宋振豐的養牛大戶在林甸有很多。牛發展了,引來了許多奶企業。龍丹、蒙牛、伊利紛至沓來,他們都看中了林甸的牛資源。奶企業肥了養牛人,宋振豐說:『自從伊利進了林甸,養牛戶發財更有保障了。』問他一年賺多少?他笑了:『二十來萬吧。』

  縣委、縣政府利用資源優勢,把條件最優越的伊利集團引進了林甸,日加工鮮奶400噸。從而更拉動了奶牛業的快速發展。奶牛由2002年的近3萬頭發展到去年的5.7萬頭,到今年年底,可望實現6.5萬頭。

  肉牛也隨著奶牛的增加而增加,今年全縣肉牛存欄可達到4萬頭。

  『抓大不忘抓小』。林甸縣抓高牧業時始終是多手抓,手手硬。今年生豬存欄約18萬頭,家禽230萬只。實現牧業產值7.5億元,佔農業總產值的57.1%,躋身全省牧業四強縣之一。

  牧業的發展拉動了農業的發展,有效地調整了農業種植結構。多年來,領導為種植結構調整很頭疼,農民為種什麼也很傷神。調整來調整去,總也調不到高效益的位置上去。通過發展畜牧業,種植結構調整一點不費勁了,如今的糧經飼比例是3:3:4。農民的玉米再也不愁賣了。並形成了宏偉鄉永豐村的瓦盆窯雜糧市場,年銷售糧食5萬多噸,佔全縣糧食商品總量的三分之一。

  今年,全縣種植飼草飼料50多萬畝,其中青貯玉米10萬畝,青貯量可達35萬噸。

  『打綠色牌,走特色路』

  『白菜屯』。走進林甸,一問『白菜屯』,沒有不知道的。甚至有人會提醒你:『你去白菜屯千萬要小心,別掉進菜窖裡。』

  宏偉鄉宏偉村五屯是遠近聞名的特色農業『白菜屯』。全屯耕地5000畝,4000畝用於種白菜。秋天把白菜用窖貯起來,冬天賣出去,白菜的身價一下就提高幾倍。全屯120戶家家房前屋後竟有400多個貯菜窖。今年白菜產量約2000萬公斤,可增收400多萬元。目前,白菜屯十分熱鬧,天天大車小輛來拉白菜,大慶市場自不必說,連哈爾濱、長春、海拉爾、沈陽的客商都來了。樂得小屯人直說:『大白菜簡直成了我們的金葉菜了。』

  在抓農業生產中,林甸縣把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當做農業發展的一項大事來抓,不斷推出新的舉措,加大基礎建設的投入力量,使綠色、特色作物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今年綠色種植面積約48萬畝,佔糧食種植面積的66%。無公害食品約13萬畝,綠色A級食品由5個品種上昇至13個。闢建了12個國家級綠色種植園區,有8個系列197個品種,從而形成了林甸農業的綠色、特色種植優勢。

  黎明鄉五家子屯的『五家子香瓜』已形成了品牌,如今已有了8個品種。全屯70戶家家種香瓜。今年種了700畝,一上市每公斤達7元。僅此一項,全屯戶均增收6000元。三合鄉南崗村的『五彩米』,也成了氣候,今年全村種植2000多畝,每公斤5元錢,銷路極好,全村可增收200萬元。

  除此而外,林甸農業的打工經濟也取得了成效,轉移農村勞動力約1.8萬人,實現勞務收入近億元。營林、造林,草原休、禁牧工作也得到了強有力的推進。水源工程、基礎工程、旱澇保收工程也進一步加強,都為農業的爬坡提供了可靠保證。

責任編輯:朱丹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