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黑龍江進京農民工生存狀態調查:政府就是我們的靠山
2005-12-27 03:33:56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 劉澤寧 劉姝媛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哈爾濱12月27日電 再有幾天就是2006年新年了。就在許多在外打工的農民工計劃著回家過年的時候,黑龍江省虎林市東方紅林場的張顯勝等青年農民工,卻在北京市忙著賺錢。嘗到了甜頭的張顯勝是我省有組織轉移出去的農民工之一。

  黑龍江省駐京辦農村勞動力轉移服務站站長徐維新說,通過政府組織農民工勞務轉移,將帶動農民工找到致富的門路。

  今年28歲的劉洋是北京朝陽區一家大型批發市場老板的專車司機,是今年我省勞動力轉移辦組織到北京打工的農民工之一。談到現在在北京的生活狀況,這個身材高大的小伙子興奮地說,他工作很舒心,不論工資待遇,還是各種保障機制,都讓他感到很踏實,沒有後顧之懮。如果早一點兒知道是這樣,他肯定頭幾年就出來了。

  到北京之前,劉洋是牡丹江市東寧縣東京城林業局一名普通的司機,每個月掙200多元錢的工資,勉強維持家裡的生活。然而在去年,單位因效益不好解體,劉洋不得不下崗回家,這樣連200多元錢的工資也成了泡影。

  今年2月份,劉洋到北京打工,他希望能夠在大城市裡找一份工作,除了養活自己外,還希望能夠貼補點兒家用。剛到北京,他就被勞動力轉移辦安排到這家批發市場。老板看他為人誠懇、勤快,就把他留在身邊當專車司機。現在,劉洋每個月掙1000多元錢,住在單位提供的免費單身宿捨裡,一天三頓飯也不用自己花錢。到了過年過節,單位還會發補助和一些福利。劉洋說,他想以後就留在北京工作,等到自己在北京生活得好一些了,他還要把在家鄉的父母接到北京一起住,讓他們晚年享享福。2004年12月,虎林市東方紅農場農民張顯勝通過當地政府安排,登上了赴北京打工的列車。與張顯勝結伴的還有20多名經過培訓的當地農民。在家鄉的時候,張顯勝在一家集體企業當工人,每個月的工資也就200多元。到北京後,農民工服務站為他找了一家私營企業做保安,一個月的工資是800元錢,還有醫療保險,而且還管吃管住。單位還有相應的福利,平時用的生活用品、衣服、被褥等單位都給買,他每個月掙的800元錢全能攢下。張顯勝說,他年底不打算回家了,准備再多賺點兒錢,這樣一年能給家裡郵一萬元錢,保證全家人兩三年的生活開銷。張顯勝說,別看他纔到北京一年,他現在已經是單位的保安隊長了,管理著全公司40多名保安,其中有一半是東北三省的農民工。他自豪地說,只要踏實肯乾,黑龍江農民工在北京還是很受歡迎的。

  一家用人單位的負責人告訴記者,與其他自發進京的農民工相比,經政府有組織轉移出來的黑龍江農民工,不僅吃苦耐勞、技能熟練、懂得基本的禮貌禮儀,而且為人實在、遵紀守法,一時間成為企業用工的首選。

  林華山和王業琳夫婦是2003年由省勞動力轉移辦組織到北京的農民工。在到北京之前,他們都是穆棱縣一家國有企業的工人,兩個人的工資加起來每個月不超過400元,還要供養一個正在求學的孩子。『如果不是下崗,生活實在維持不下去了,我們寧願生活得苦一些也不願意背井離鄉到外面打工。』王業琳說:『可是,跟著「勞轉辦」到了北京後,我們纔發現,這裡的經濟環境要比家鄉好得多。只要勤快、肯吃苦,肯定不會挨餓的,而且日子還會過得很好。』王業琳帶記者參觀了他們在北京的家。

  王業琳的住所在朝陽區東五環外樓梓鄉,房子40多平方米大,電視、空調、電腦等家用電器應有盡有。王業琳說,她現在在一家股份制企業當記賬員,丈夫林華山在一家糧食公司當付糧員,雖然工作都不算輕松,但是單位效益都還不錯,兩個人每個月的工資都能超過2000元,他們住的房子也是單位免費提供的。去年,他們還把孩子接到北京上學,全家人在北京安了家。王業琳說,他們夫婦希望在北京多掙點兒錢,供孩子上大學。

  在北京奇瑞汽車公司當高級技術員的小嚴也是一名通過政府組織到北京打工的農民工。家境貧寒的小嚴說,他曾經最大的願望是到飯店當服務員,這樣可以每天都能吃飽飯。學過修車技術的他被安排到一家汽車修配廠工作。很快,他以熟練的技術由一名普通的修理工成了一名搶手的技術骨乾,月工資一路昇到了2000多元。

  今年35歲的老馬是北京一家糧油批發市場的副總經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兩年前,老馬也是一名從虎林縣東方紅林業局到北京打工的普普通通農民工,通過不懈的努力和拼搏,他從數百名打工仔中脫穎而出,跨越到企業的決策層中,成為這家在北京頗具影響力的糧油批發市場的中流砥柱。

  記者來到這家糧油批發市場采訪時,恰巧老馬帶人到外面洽談一筆業務。這家市場的滕總經理說,如果不提前兩三天預約,很難碰到老馬,因為他常年在外聯系公司的各項業務。他以一個農民特有的執著與韌勁和與人為善的性格,贏得了客戶的信賴,僅用了一年的時間,就開拓了很大的市場。

  老馬的妻子告訴記者,剛到北京時,老馬也是吃了不少苦,遭了不少罪。每天一大早,他揣著饅頭,拿著地圖,到處推銷公司的產品,由於人生地不熟,再加上又是一個沒有太多文化的外地人,遭到了不少白眼。但是,老馬並沒有因此而放棄,他的那股倔脾氣讓他專啃那些難啃的『硬骨頭』。漸漸地,大家都了解他了,也被他的那股執著勁所征服。僅僅一年的時間,他就成了公司銷售額最高的銷售員,成為外來打工仔們心中的『明星』。省森工總局駐京辦在北京樓梓鄉建立了一個可同時容納500多人食宿的農民工培訓基地,為進京務工農民工提供免費培訓和推薦就業。可今天記者來到這裡時,幾千平方米的大院內冷冷清清,培訓基地的兩層樓內也是空無一人。

  這樣好的培訓基地為何竟這樣的閑置起來?省森工總局駐京辦的程主任一臉無奈:供求雙方缺乏溝通和銜接。現在北京是用工荒,每年用工量在幾百萬以上,急於用人卻找不到人,每天僅保安、服務員兩個工種的缺口就達到20萬人。而黑龍江的農村勞動力又很富餘,但很多農民工卻閑呆在家裡。因為很多農民的就業觀念還沒有轉變,雖然貧困,甚至吃不上飯,也寧可呆在家,不願外出打工。

  省森工總局建立的農民工培訓站目前是我省各地市駐北京農民工服務部門建立的第一個培訓基地。程主任說,把農民工轉移出來,還得讓他們掌握一定的技能,通過培訓來提高他們的身價,這樣纔能讓農民工真正地實現致富。不是說轉移農村勞動力就是給農民工買張火車票,然後把他們扔在火車站就不管了。

  程主任認為,勞務輸出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涉及多部門、多層面,因此發展過程中難免面臨一些困難,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我省現在輸出的很多農民工存在文化素質低,從業結構單一、層次低,與實際需要差距大的特點。據他了解,北京很多用工單位,特別是新型工業企業,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相對較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省的勞動力輸出。目前,農村勞動力跨地區流動基本上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自發行為。由於我省勞動力市場尚不規范和完善,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中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盲目性和制約性。在轉移農民工過程中加強輸出地與輸入地政府間的聯系與協調,建立統一的、開放的、城鄉一體化的勞動力市場體系和勞務信息網絡,規范中介組織的職能,十分必要。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