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日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逐步解決農村公共服務嚴重滯後的問題,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逐步使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一樣,公平地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務
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剛剛出臺的黑龍江省『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積極探索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要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錢從哪來?面對『百業待興』的農村公共事業,該從哪率先破題?帶著種種讀者關心的問題,記者進行了專題采訪。
城鄉差距越來越大
盡管改革開放以來,黑龍江省農業和農村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城市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中,農村的面貌依舊落後,農民的生活並不富裕。據省扶貧辦主任陳華介紹,在全省9000多個建制村中,目前仍有2000多個農民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貧困村。這些村的道路基本是『晴通雨阻』,吃的水基本都是衛生安全沒有保障的地表水,初級醫療保健沒解決,住房條件差,磚瓦化率很低……
經濟學博士、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郭翔宇教授在接受采訪時說,事實上,城鄉之間的差距不僅體現在收入上,更大的也往往被人忽視的是社會事業的差距。生活在城市的人,已經習慣了水龍頭一擰就可以用水,煤氣開關一按就可以點火做飯的生活。諸如道路修建、水、電、氣的供應,都理所當然是政府的事,然而在農村,這些事卻全要由農民自己來解決;醫療、教育上的差異就更大。
這些城鄉之間更深層次的差距,體現的是對農民的不公平。應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
長期以來,農村公共事業和基礎建設的嚴重滯後,是作為服務和建設的主體———政府缺位的結果。這一方面緣於我國長期實行的城鄉二元結構的管理,當然也有政府財力不足的客觀因素。所以國家『十一五』規劃開篇就確定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的指導思想,更在第二個段落中就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行部署。我省『十一五』規劃也以專門章節對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提出具體要求,規劃出一個現代新型社區的藍圖。那麼,如何讓農村實現從傳統村落到現代新型社區的轉變,『關鍵是要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農村,讓公共財政的雨露滋潤農民。』采訪中,不論專家學者還是部門領導,對此都形成共識。
郭翔宇教授認為,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不但需要各級政府從認識上解決問題,徹底轉變觀念,把它作為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勇敢地承擔;更要在具體工作中有根本的轉變,要下決心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同時,作為一個經濟欠發展省份來說,國家的財力支持也至關重要。
教育醫療應率先破題
農村公共事業涉及醫療、教育、郵政、商業等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諸多領域,面對『百業待興』的農村公共事業,該從哪兒率先破題?郭翔宇教授力推教育和醫療。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一項對農民的最新調研顯示,當前農民最關心、最擔心的事第一是教育,第二是醫療;『種田不交稅、上學不交費、看病不用愁』是農民最大的願望。據有關測算,當前農民用於醫療費用的支出佔消費支出的10%左右,而家裡一旦有住院病人,這一比例就提高到40%;農民每住一次院,平均開支2600元,每得一次大病,平均要花7500元,幾乎相當於一個三口之家的全年收入。這樣的負擔,對農民來說實在是太重。可喜的是,從2003年秋季,我省就開始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工作,到目前已有14個試點縣的197.34萬農民加入以大病統籌為主的合作醫療。郭翔宇說,眼下的當務之急是繼續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覆蓋范圍,提高國家負擔的費用比例,延伸保障領域,從大病統籌逐步發展到看病的一系列社會保障;同時加大村級醫療服務水平,真正實現農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發愁。
對黑龍江省『十一五』規劃中提出的『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對農村學生免收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提供免費課本和寄宿生活補助』,采訪中得到了一片贊譽聲。不過也有專家提出,我省還應加大農民的技能教育力度,不僅解決農村孩子的教育問題,更要著力提高現有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因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去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