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一個村支書的情懷——記七臺河市前山村黨支部書記劉東良
2006-01-04 16:01:51 來源:東北網  作者:高長利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月4日電(記者高長利) 一個村支書的高尚情懷——記七臺河市前山村黨支部書記劉東良

  從踏上這片既富饒又美麗的熱土,他就愛上了這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他把希望的種子播撒在這片土地上。

  25年風雨歷程,他用無私、奉獻和忠誠把希望的種子培育成參天大樹;用理想、信念和情操,書寫了從貧窮到共同富裕的詩篇。一個不知名的小山村,已經由過去住馬架子房到今天一半村民搬進了小洋樓;由過去吃河溝水到今天全部喝上自來水;由過去點煤油燈到今天的有線電視、電話100%入戶;由過去的崎嶇山路到今天標准的通村公路;由人均收入不足幾十元到今天的11600元。一個曾經貧瘠的小山村一躍成為全省的小康村。

  山村巨變的領路人,就是七臺河市茄子河區宏偉鎮前山村黨支部書記劉東良。『咱黨員乾部要不帶這個頭,實現奔小康目標就是一句空話』

  『百十畝地幾頭牛,產的糧食難糊口,住馬架房,喝河溝水,姑娘向外嫁,娶來的媳婦都後悔。』1981年初春,在這樣的現實面前,劉東良被村民推選為村長。

  那天夜裡,翻來覆去的劉東良苦苦思索著一個難題:『前山村今後的出路何在,窮根到底在哪兒?』終於,小崗村在全國第一個搞起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創舉又映入了他的腦海,他恍然大悟——是大幫哄害苦了村民。

  翌日,在全村黨員乾部大會上,劉東良對大家說:『鄉親們日子過得太苦了,咱們活人不能讓尿憋死,我琢磨,要翻身,辦法只有一個——砸掉大鍋飯……』

  開春了,劉東良在村民的掌聲中把村裡的600畝地、12頭牛直接分給了全村33戶農民。分田到戶,這在當時,得需要多大的膽量和勇氣啊!怕惹禍上身,個別黨員和乾部都嚇得躲到了外地。

  當年,前山村獲得了歷史上第一個大豐收。村民共分得現金3.6萬元,最多的分了3000多元,這在當時無疑是個天文數字,村民多年愁眉不展的臉上,綻放出了笑容。這年春節,前山村的鞭炮從大年三十一直放到正月十五。

  首戰告捷,舉村歡慶,可劉東良又在深深地思索著:『「大鍋飯」也砸了,村民種糧的積極性也上來了,可前山村土地肥得攥一把都流油,產量怎麼就上不去?』他不服這個勁兒。查資料、找專家,劉東良明確了科技種田的思路。

  1983年冬,劉東良請來了市裡農業科技專家,向農民傳授玉米催芽早播技術。1984年4月,大地上還舞動著清雪,劉東良和村裡的黨員乾部便帶頭搞起了催芽早播玉米試驗。5月26日,玉米苗長出了尖尖角,不料,一場霜凍從天而降,小苗被打得趴在了地上。村乾部都為劉東良捏了一把汗,可沒過幾天,新葉又順著玉米芯長了出來,而且越長越壯。秋後,?產達到了1.4萬斤,比傳統的耕作方法每?多打四五千斤,一些觀望的村民『眼紅』了……

  1986年,已任村黨支部書記的劉東良並沒有滿足現狀。在他的倡導下,村裡劃定了科學種田試驗田,由黨員、村乾部作樣板。黨員吳連貴采用的水稻旱育稀植、超稀植種植試驗獲得成功,?產達到1.8萬斤,村民紛紛效仿……

  劉東良常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靠單身獨馬去闖不行,必須匯聚一伙年輕介紹新事物快,有文化想乾事的人一起去做;同樣,在奔小康的路上,我們更不能一個人奔,只有所有人都共同走上了富裕路,纔算真正實現了小康。』

  在帶動絕大多數村民奔富路的同時,劉東良從來就沒有放棄個別由於各種因素而落在後面的人。他每天清晨有個習慣,就是先到各家地頭走走,發現問題,便狠狠地訓一頓。因為這,他和村裡很多人『吵過』,為的就是讓大伙把田種好;對一些文化低的村民,他則是細心講解科技種田知識,甚至親自到田間幫忙。

  到2005年,全村有50%的農戶成為全市小康示范戶,有38%農戶成為科技示范戶,全村黨員都成了致富能手,前山村村民種一?地比周邊村村民平均多獲利1000餘元。

  『我們不能滿足於眼前,要帶領村民向更高、更遠的目標邁進,我們黨員乾部要為老百姓趟出一條致富的好路子。農村的發展,光靠種糧這「一條腿」走路不行,必須走糧、牧、企多輪驅動之路。』劉東良接連冒出全新的大膽的想法……

  他的一席話再一次為全村的發展注入了『催化劑』,黨員乾部積極響應,率先行動了起來:劉東良種植的2000平方米平貝,平均年收入達2萬元,黨員付勝利波爾山羊和肉牛養殖年獲純利1.9萬多元……在黨員乾部的帶動下,到2003年,全村有70%以上的村民搞起了養殖業,藥材種植達600多畝,其中僅平貝種植一項年收入就達30餘萬元。

  由此,前山村的經濟結構不再是過去的一枝獨秀,而是呈現出糧、牧、藥『三足鼎立』之勢。2005年底,這個只有73戶、268口人的小山村,集體積累達到280萬元,戶均收入超過10萬元,人均收入實現11600元,成為聞名省內的小康村。

  『一萬兩萬貧困戶,七萬八萬剛起步,百八十萬纔算富。』前山村百姓中流傳著這首順口溜。2005年12月9日,前山村村民吳連祥將一臺嶄新的豐田花冠轎車開進了村。孫文海、孫文峰等四五戶村民也都張羅著要買小轎車了。

  『讓鄉親們過上城裡人都羡慕的生活,是俺最大的心願』

  劉東良是跑『盲流』來到黑龍江的,本想著北大荒會富得流油,可哪成想到了前山村,走的竟是泥漿路,喝的是河溝水,點的是煤油燈,30多戶人家散落在撓力河畔的溝溝崗崗之中。

  他當村長時,就暗下決心:『不管有多難,也要改變山村的落後面貌。』

  當時,前山村只有一條小毛道通向山外。想開條路,村裡困難拿不出錢。劉東良就組織全村乾部群眾自力更生修築公路。硬是靠鎬刨、人背、筐抬,去開山劈路。一條寬6米、長7.5公裡砂石路終於修通了,前山村從此不再閉塞。

  為了讓散布河谷倍受水害的居民戶不再受害,劉東良提出了並村的思路。為了提高全村的居住環境,他積極引導,提供服務,全村很快便建起20餘棟磚瓦房,村民居住條件從落後的村一躍成為全鄉最好的村。

  由於水質差,有20多個村民患上了大骨節病,這成了劉東良心底揮之不去的隱痛。可打眼機井需幾千元投入,劉東良找鄉裡、跑區裡和市裡反映情況,領導終於同意無償給前山村打一眼機井。

  給機井抽水的柴油機只抽水就浪費了,劉東良又在發電上做文章,1984年冬,全村人吃上了自來水,電燈也亮了起來。

  僅滿足道路平、電燈明、水長清的生活是不夠的。隨著生活的日益富足,追求更加美好的農村新生活,在前山村已成為一種時尚。劉東良看到,農村與城市最明顯的差別就是居住環境的落後。為此,村集體先後投入30多萬元,將村內所有窪路填平,死路打通,彎路取直,窄路拓寬;三縱三橫的街道全部石砌邊溝,三條主街道還安裝了路燈,並在主要街道修建了12條花帶;各巷口統一修建了花壇,路兩旁全部栽上了櫻桃、李子。2000年,村裡再次投入15萬元,為各戶統一規劃修建了廁所,安裝了統一樣式的鐵柵欄和鐵大門,並建成了面積達12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和佔地4000多平方米的農民公園……

  心願一個個變成現實,前山村發生著巨變。到2005年,31座160平方米的兩層小樓拔地而起,另有15座基礎已經打完,兩層300多平米的標准化村辦公樓已投入使用。昔日荒涼的小山村,終於被改造成了一個全新的花園般的村莊。

  對居住環境的變化,村民笑在臉上,喜在心裡。搬進新樓的王長海夫婦一覺醒來仍無法相信:『這是咱家嗎,不是做夢吧?』

  如今,前山村不僅有了小樓,而且許多村民還過上了連城裡人都羡慕的生活。買回了電腦,成為全市上網第一村,農副產品實現了網上銷售。全村還為17歲以下少年兒童購買了養老保險,中小學生上學免費車接車送,村裡每年拿出一萬元為老年人過節。村民自豪地說,咱是山溝裡的城市人!

  居住環境徹底改善了,劉東良又積極倡導實現文明、和諧、平安的鄉村環境。前山村連續15年無上訪和刑事案件,呈現出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祥和景象。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