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大慶農村勞動力轉移 用最少的人產最多的糧
2006-01-18 15:06:48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月18日電 告別老婆熱炕頭,背起行囊闖都市。近年來,大慶市總共有34萬農民從泥濘的農田裡拔出雙腳。這批農村勞動力不僅實現了8億元的可觀收入,拉動人均增收600元。更重要的是,這場浩浩蕩蕩的『大轉移』,衝擊了傳統觀念,促進了農村生產力要素的優化配置,帶動了農業結構的大調整

  『大慶』這個名字,一直與『資源』這個詞匯緊緊相連。

  豐富的油氣資源和發達的工業,讓大慶的城市人均GDP高高摸上12000美元,是全國人均GDP3000美元小康標准的4倍!

  但是,這不能說明大慶的小康已經實現。

  在這片盛產石油的土地上,還有135萬肩扛鋤頭的農民,日昇而作,日落而息。大慶所屬的4個縣,兩個是國家級貧困縣,兩個是省級貧困縣。大慶的農村人均GDP,纔剛剛達到800美元。僅是全國小康標准的1/4。

  4倍與1/4。這組對比強烈的數據,讓大慶人清醒認識到,縮小大慶城鄉差別刻不容緩。

  大慶的農村與其他地方一樣,同樣面臨著人多地少的窘境,農村小康建設,必然通過農業結構的優化和調整來實現,必須直面『農村勞動力轉移』這樣一個歷史性的挑戰。

  近年來,配合著全國的節奏,大慶一刻也沒有停止向外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步伐。成千上萬的農家小院,紛紛打開緊鎖的院門,農家子弟們懷著改變自身命運的夢想,奔向外面的精彩世界……

  幾年過去了,我們不禁要問:大慶究竟轉移了多少農村剩餘勞動力?他們是如何闖蕩出去並站穩腳跟的?又為他們的家鄉帶回來了什麼?

  根據大慶勞動部門的統計,近年來,大慶已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34萬人,佔全市農村勞動力總數68萬人的半數。

  這半數的農村勞動力,直接實現的效益是8億元,拉動農村人均增收600元。

  他們對大慶的農業和整個經濟,更是產生了無法估量的影響,為他們的家鄉帶來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大轉移』是如何實現的?

  轉移了那麼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大慶靠的什麼『絕招』?

  轉移勞動力,大慶成功運用了三種力量,即思想的力量,組織的力量,培訓的力量。大慶市的勞務輸出,經歷了『農民自主離開土地外出務工』、『在政府組織下有序輸出』和『政府出資對農民進行培訓後再輸出』三個階段,實現了從無序到有序,從體力型到智能型、技能型的『三級跳』。

  『金窩銀窩,不如自家土窩』。大慶的農村勞動力轉移,首先遇到的也是『傳統觀念』這只攔路虎,首先需要砸碎的,也是『思想禁錮』這道藩籬。

  為了讓大慶農民走出家門外出務工,大慶市各級政府首先在『換腦筋』上下功夫,報紙廣播齊上陣,挨家挨戶去動員,讓老守田園的農民懂得,只要走出去,一個人的命運、一個家庭的命運可能就此改變。

  在勞動力『大轉移』中,政府應該發揮什麼作用?大慶市各級政府的回答是,在這場戰略大轉移中,他們就是『指揮所』和『中介所』。

  政府部門遠赴哈爾濱、大連、北京等地,舉辦勞務對接洽談會,深入考察當地的勞務市場,宣傳介紹大慶的農村勞動力資源,展示大慶的勞務品牌。今年,全市共舉辦各種用工洽談會34次,有80多家市內外大型用人企業參加了招聘農民工活動,簽訂用工合同3.6萬人。各區縣與外地職介機構達成協作關系,每天定時接收、發布用工信息,還在電視臺開闢專欄,及時公布用工信息。各鄉鎮建立了勞動力預備制人纔庫,按特長、求職意願分別登記造冊,實現網絡化動態管理。

  大慶還發揮駐外辦事機構和大慶籍在外經商辦實業人員的作用,開闢勞動力就業市場,大規模組織勞務輸出。杜爾伯特縣在廣東省開辦餐飲服務業的大小老板有500多人,這500多老板,幾年來從家鄉帶走了5000多人闖廣東賺錢。

  放下鋤頭,農民還會使什麼『家把式』?外出務工難在何處?

  對於農民們來說,最難的是沒有手藝。只要掌握一技之長,農民纔『出得去,穩得住,有收入』。勞動技能決定著農民轉移的數量和質量,對農民進行崗前培訓,是勞動力轉移的前提。

  為了提高培訓質量,從根本上促進農村勞動力由『體力體能』輸出向『智力智能』輸出轉變,大慶農村勞動力培訓在項目和專業的選擇上,堅持瞄准高技能、高層次崗位和高效益工種,采取聯營聯合式培訓、訂單定向式培訓、就業、維權一體式服務的方式,在傾力打造勞務品牌上下功夫。大慶市為此已拿出1000萬元資金,作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的專項培訓經費。

  目前,大慶崗前技能培訓活動遍地開花。由於強化了對農民工的培訓,大慶農民工的技能素質、文化修養普遍提高。如今北京、廣州等地,『大慶農民工』已成為一個響當當的勞務品牌,是大慶務工者的『綠色通行證』。『大轉移』為大慶帶來了什麼?

  人走了,地誰來種?『大轉移』為大慶帶來的是對傳統農業的強烈衝擊力,促進了農村生產力要素的優化配置,帶動了農業結構的大調整。它最直觀的作用,就是讓大慶的經濟調色板上,除了石油的『黑色』和農業的『綠色』,又增添了乳業和畜牧業的『白色』。

  大慶市提出,為了實施農轉牧戰略,要讓大慶1/3的農民變成牧民。2005年,大慶市奶牛存欄已由2001年的15.1萬頭,猛增到28.5萬頭。伊利乳業公司等7家大企業入駐大慶,年加工能力達到了120萬噸以上,使大慶油田成了全國著名的『奶源』。

  畜牧業的發展帶動了農村的建築業、運輸業、獸醫獸藥業等相關行業的快速發展。過去形容大慶是『油井林立』,如今描繪大慶是『牛羊遍地』。

  『人走了地誰種?』如今去問大慶的村婦們這個問題,她們會指著院子裡的農機具說:『要說種地,這些鐵牛可比我家男人強多了!』

  家庭耕作模式打破了,規模化農業纔能實現。杜爾伯特縣有耕地157.1萬畝,由於缺少大型機械,以鐮刀鋤頭為主的農耕方式導致土壤板結、抗旱排澇能力逐年下降。今年,這個縣的南陽村、克爾臺鄉和江灣鄉率先成立農機合作社,以農民入股、集體管理的方式經營。今年,在市裡的支持下,這個縣又成立了8家農機合作社,每個農機合作社計劃配置100萬元的農機設備,市裡和縣裡投入50萬元,入社農民自籌50萬元。如今,全縣77萬畝的耕地實現機械化作業,佔這個縣全部耕地的一半以上。

  越來越多的大慶農民把『寶』壓在了機械化作業上。今年,大慶全市新購進了大中型農機1070臺,配套農具1850套,僅水稻插秧機就更新了165臺。有了這些機械『橕腰』,大慶農民種田的膽子越來越大,收益也越來越多了。這場『工具革命』,讓鐮刀鋤頭下崗,大機械唱起農業生產的『主角』。

  對於現代農業,資金和信息,比單純的勞力,更能支持春耕秋收。『大轉移』的另一個直接結果,就是對家鄉農業的『反哺』作用。打工者把他們賺到的錢寄回家裡買化肥購農機,把他們在外面獲得的市場信息傳遞回家鄉,使農民對土地的投入激增。而高投入帶來的就是高產出。

  如今在大慶農村,『丈夫在外打工,老婆孩子在家種地』的家庭越來越多。留守的農婦們都說:『男人只要在外賺到錢多往家裡寄,讓咱有錢買好種子好化肥,僱機械備耕,可比男人貓在家裡強多了!』『打工助農』成為越來越多農民家庭的選擇。

  近些年,大慶出現了一種現象,春節一過,農民工就開始向大中城市湧動,為的就是多賺錢,好為家裡的春耕生產出把力。據杜爾伯特縣勞動力轉移辦公室統計,杜爾伯特縣去年春耕期間,農民工平均每人往家中寄回1000元,全縣總計收到資金近4000萬元,解決了備春耕生產所需資金的20%%以上。

  通過黨組織把外出黨員聯合起來,也是大慶發揮外出務工者作用的『高招』。大慶各地針對外出務工黨員增多的實際情況,通過建立『外鄉黨支部』的形式,加大對流動黨員的管理。杜爾伯特縣數萬打工仔主要集中在廣州、深圳、廈門、福州等地。縣委於1999年在廣東省建設了第一個外鄉黨支部,並成立了黨小組。5年來,縣裡通過電話、電子郵件、節日探訪的形式指導支部開展組織生活,加強聯系與溝通。『游子黨員』們通過南方通暢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為家鄉經濟建設獻計出力,為家鄉經濟的發展、商品的流通注入了新活力。

  外出農民工對家鄉在資金和信息上的『反哺』,加上去年9812萬元的『兩免一補』,如甘露一樣灑進大慶貧瘠的農田。2005年,全市農業種植業總投資達9.3億元,比去年增長9.4%,平均畝投入比去年增加9.8元;投入化肥23.1萬噸。農肥投入大量增加,平均畝施農肥2.4立方米,畝增施農肥0.4立方米,為近年來少有。

  2005年,大慶全市糧食總產預計可達到23.7億公斤,比上年增加6.5億公斤,是近些年來增產最多的一年。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