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9日電 裝備制造企業必須建立自己的研發基地
『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技術創新能力是買不來的。』哈電集團哈爾濱動力設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中國工程院院士梁維燕對此深有感慨。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國內外擇優采購具有先進水平的技術裝備,國內裝備制造企業只能按外商圖紙分包制造,用不著自己開發,技術進步很慢。現在我們工作中就遇到了問題,1981年國家引進大型亞臨界火電機組技術,企業進行了技術改造,達到國外同類產品性能與質量水平,現在按節約型社會要求,提供超臨界、超超臨界大型火電機組,煤耗降到300克/千瓦時,由於沒有自主研發能力,又要引進技術,與外商合作投標制造。清潔煤燃燒技術也沒有掌握,燃氣輪機的設計技術、核電機組的設計制造技術都需要研究開發,國內用戶也不放心,還是要求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從長遠看裝備制造企業必須建立自己的研究開發基地。』梁維燕舉例說明,國外大企業內部都有很強的研發與開發中心,美國GE通用電氣公司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研發中心有2700人。當時美國缺電,大力發展電力工業,美國GE公司自主開發煤耗低的超臨界火電機組,擴大生產能力,其工業動力設備集團當年銷售額30.74億美元,利潤7200萬美元,投入到自主研發大型燃氣輪組,當常規火電發展高潮過後,GE公司燃氣輪機技術又在世界領先,研發費用佔銷售收入的5%左右,到2004年研發費用達30.91億美元,佔銷售收入的2%。
據報道,目前我國產業對外國技術的依存度高達50%,是美國的10倍,而設備的投資中60%以上要靠進口,高科技含量的關鍵裝備基本上全部依賴進口。
『知識產權有可能成為影響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進程的最大的不確定因素。發展中國家正在面臨一種新的挑戰,如果能提高創新能力,不斷提昇比較優勢,就可能獲得發展的機遇和主動權,否則,也可能拉大和先進國家的發展差距,甚至被邊緣化。為在轉變增長方式中把握先機和贏得主動,必須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的中心環節,以便集中力量,在關鍵領域實現重點突破。因此,加快自主創新是實現國民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關鍵。』省社會科學院應用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徐澤民說。
科研成果與市場化、產業化斷裂嚴重
在省政協座談會上,省政協常委、哈爾濱商業大學校長助理孫東生認為我省自主創新能力面臨的問題是創新資源投入總體規模小,存在項目重復、資金浪費、效益差問題。我省創新資源投入管理條塊分割嚴重,且分散,科研資源投入總體規模小,每年科研立項重復率高,單項科研資金投入嚴重不足,既形成有限資金的大量浪費,又導致真正有價值的項目資金匱乏,難以形成良好投資效益的局面。創新環境有待進一步提高,同時科技成果市場轉化少,缺乏競爭力。我省科技綜合實力居全國第12位,區域創新能力居全國第13位,但從成果實際轉化情況看,並沒有產生一批具有明顯市場競爭優勢的產品和產業,科研成果與市場化、產業化斷裂嚴重。還有國際知名企業的研發機構駐足我省甚少,研發創新合作的來源多為本地各個機構,具有明顯的本土化、本地化態勢。我省工業企業仍處於引進設備技術消化吸收階段,仍面臨引進裝備的後續技術『瓶頸』問題。特別是我們的優勢行業技術對外輸出能力匱乏,參與國際交流合作的成功范例不多。
『我省高新技術投入明顯不足,已嚴重制約了我省經濟的發展。』徐澤民舉出數字,2005年1月至10月,全國平均完成高新技術產業投資55.5億元,我省只有27.3億元,只及全國平均值的一半。全國高新技術產業各省新增固定資產平均值為19.39億元,我省只有5.08億元,只相當於它們的1/5。建設創新型國家這個重大戰略的實施必然引起我國經濟結構、增長方式和發展模式的根本性轉變,也必然導致全國新的一輪經濟大發展的劇烈競爭的新趨勢。這對我們黑龍江來說,意味著依靠自然資源的比較優勢將越來越難以贏得競爭,對於轉變增長方式必須提高緊迫性認識,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慢進也退,我省已經到了時不我待的地步。
在創新機制上要注重體系創新
自主創新需要政策扶持,也需要環境營造。
『提高我省自主創新能力,機制的創新至關重要。』省政協常委、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孫和義提出這一觀點。要從創新機制上想辦法,還要注重體系創新。
『創新包括技術創新、政策創新和制度創新等等。盡管在技術創新方面可能我省已沒有優勢,但在制度創新上我省與其他各省均處在同一起跑線。政策決定勝負,制度優於技術。』徐澤民提出。在創新財稅政策,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方面,他建議把過去那種『減免稅、先征後返』等直接優惠方式變為『投資抵免、虧損結轉、提取風險准備金』等間接優惠方式,這樣是針對高新技術產業的高風險性,對創新的過程給予優惠。
省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焊接研究所技術委員會主任林尚揚說,企業應該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這並不意味著企業自己關門搞創新,創新僅依靠一個單位的單打獨斗是不夠的,應該廣泛而充分地組合各方面的力量,形成『整體合力』。為此他建議組建我省重大技術裝備辦公室,由省委、省政府領導親自掛帥,在廣泛的領域促進並實現有效的產學研聯合。
省政協常委、東北農業大學科技處處長鄭秋?建議地方科技投入管理部門應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將大量資金投向大學和科研單位能引領區域創新的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上來,避免投向無創新實力的企業,使創新資金變相成為企業的生產資金,而降低區域創新能力。對企業可以加大創新風險資金的投入,引導企業應用創新成果,降低其使用風險。要根據研究性質確定投入主體和投入收益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