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7日電 黑龍江日報今日刊發了題為《關於農村留守兒童現狀與解決建議的提案引起委員們強烈共鳴》一文,現全文轉發如下:
三點建議
一是逐步取消與戶籍相聯系的城鄉隔離的制度
二是政府應有效地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與管理
三是建立農村社區兒童少年教育和監護體系
政協會開幕第一天,一份關於農村留守兒童現狀與解決建議的提案就引起了與會委員的強烈共鳴。隨著我省農村勞務經濟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加入到勞動力轉移的大軍中,他們的外出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優化配置,帶動了農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村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但也連帶產生了一些新問題,留守兒童問題就是其中的一個。
省政協副主席梁榮欣在談到這個問題時充滿感情,他說,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絕不是一個簡單的農村家庭問題,也不僅僅是三農問題,而是一個急需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高度重視的社會問題,是新農村建設必然要面臨、且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對這一問題,要站在以人為本和科學發展觀的高度來認識理解,要從建立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來根本解決。
據調研了解,目前我省年齡分布在7~18歲之間的農村留守兒童已佔適齡就學兒童的40%左右,他們或父母一方外出或雙方同時外出打工;而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力度不斷加大,這個比例還會逐年上昇。父母在外打工,雖然對留守兒童物質生活的支持能力有所增強,但兒童自律能力差,加之父母不在身邊,缺乏親情關愛和及時有效的教育規范,一些留守兒童已經或多或少地出現了問題,如道德滑坡、學習偏差、心理失衡等,目前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兒童所佔的比例已高達20%。許多留守孩子因為孤單寂寞而留戀上網、生活散漫、聚眾滋事甚至打架偷竊,一些女孩因渴求關愛導致早戀,甚至易被誘奸、早孕等。
另外,由於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監護人文化素質普遍偏低,且有親情差距,對留守兒童學習管理介入困難,逃學、厭學、輟學時有發生,導致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普遍偏差。留守兒童是弱勢群體,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沒有父母的直接監護,更容易成為不法分子的侵害對象。留守兒童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強烈的傾訴、關愛和指導需求,這種情緒需求長期積累得不到正常疏導,對他們的心理健康也有較大的危害,致使一些留守兒童或變得自私任性以自我為中心,或性格孤僻舉動反常,形成畸形心理。
采訪中許多委員深刻地指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表面上看是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邊造成,其實根本原因在於城鄉二元結構管理帶來的深層次矛盾。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給農民工子女進城就學帶來的高額成本、各地教材選用不同使農民工子女在轉學後面臨的教育內容無法銜接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而增收需求與子女教育之間的取捨失衡、家長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的落差都增加了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難度。
梁榮欣說,發展農村勞務經濟,是我省促進農民增收、建設新農村的一項重要舉措,而隨著這一事業的不斷發展,農村留守兒童和流動子女教育問題將更加凸顯,因此這一問題的解決必須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並把它納入到社會經濟發展總目標中從體制上加以保證,纔能夠標本兼治。他提了三點建議,一是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與戶籍相聯系的城鄉隔離的各種制度,使流入城市的農民享有與城市人口平等的權利和社會權益,讓農村富餘勞動力在城鄉間有序流動,這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根本所在。二是政府應加大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力度,盡量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群體中成長,切實有效地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與管理。三是建立農村社區兒童少年教育和監護體系,通過各種社會組織動員社會力量幫助和參與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教育歷來是家庭、學校與社會共同的責任,但我省乃至我國對少年兒童發展提供有效幫助的機構卻太少,尤其在廣大農村。因此,建議盡快實施轄區行政負責人對留守兒童管護責任制,由基層學區和共青團牽頭,聯合婦聯、工會、村委會、學校,共同構建農村少年兒童健康發展的教育和監護體系。